一、情境导入与整体感知
1. 传说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通过配乐讲述广东新会“鸟的天堂”传说,营造神秘氛围,引导学生齐读课题“鸟的天堂”。
提问:“你心中‘鸟的天堂’是怎样的地方?”学生结合想象回答“安全、环境优美、丰衣足食”等关键词,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美读课题。
2. 预习反馈与整体梳理
教师检查生字词(如“一簇簇”“应接不暇”“巢”),通过字形解析“巢”字(象形结构)强化记忆。
学生概括课文内容:“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见大榕树,第二次见群鸟纷飞。”教师肯定并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两次观察的差异。
二、重点研读:静态描写——大榕树的特点
1. 初步感受榕树之“奇”
教师配乐朗读第1-9段,学生闭眼想象后描述榕树特点(大、绿、茂盛、生机勃勃)并板书关键词。
学生找出作者直接赞叹的句子——“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教师指导朗读,强调感叹语气。
2. 品析语言,感悟写法
三、动态描写与对比探究:群鸟纷飞的场景
1. 从“无鸟”到“有鸟”的转折
学生对比两次观察结果,发现作者第一次未见鸟的疑惑(“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与第二次的震撼(“应接不暇”),体会“眼睛骗了我”的情感变化。
2. 品读动态描写
四、主旨升华与拓展迁移
1. 探究“天堂”内涵
学生讨论“为何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从自然环境(水源充足、树冠遮荫)、人类保护(禁止捕猎)及生态循环(鸟粪滋养树木)多角度分析。
2. 动静结合手法的总结
教师对比两次观察的描写方式:
学生体会“以静衬动、动静相生”的表达效果。
3. 情感升华与作业设计
教师引读结尾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解析引号的用法(特指与泛指),学生结合环保主题发表感悟。
拓展作业:以“小鸟”或“导游”身份写一段解说词,介绍“鸟的天堂”。
教学亮点与反思
以上实录综合了胡珊珊、汪秀梅等名师的教学设计,完整展现了从“整体感知”到“深度研读”再到“迁移应用”的课堂脉络,体现了新课标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