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治理原则与目标

生态优先:强调保护河道自然形态,减少硬质化工程,采用生态护坡、恢复自然岸线,维护生物多样性。
综合治理:结合防洪、排涝、水质改善、景观提升等多目标,统筹水利工程与生态修复。
因地制宜:根据河道类型(如山区河道、平原河网)选择治理措施,例如山区河道以清淤和防冲为主,城市河道注重景观与亲水设施。
2. 技术措施
污染控制:
工业及生活污水截流处理,加强排污口监管,推广雨污分流技术。
对污染底泥进行环保清淤,如使用巴洛仕清淤机器人处理有毒淤泥。
清淤疏浚:
分区域清淤,保留天然浅滩和沙洲,避免全断面开挖,减少生态扰动。
结合黑臭水体治理,规范污染淤泥处置,防止二次污染。
生态修复:
种植本土水生植物,构建人工湿地、生态浮岛等净化水质。
恢复河流连通性,通过水系连通工程增强水体流动性。
3. 防洪与岸坡整治
防洪标准分级:根据保护对象(乡镇、农田等)制定10-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局部险段加固。
岸坡形式选择:
优先采用植被护坡、格宾网等生态护岸,仅在冲刷严重河段使用硬质护岸。
生活区岸坡融入亲水平台、步道等景观设计,生产区注重防冲功能。
二、河道治理工程施工步骤
1. 前期准备阶段
项目规划与审批:完成现场踏勘、方案设计,明确治理目标和范围,办理环保、水利等审批手续。
资金与资源调配:落实工程资金,采购设备材料,组建施工团队并进行安全技术培训。
2. 清违清障与清淤
清障工作:
依法清理违建物、障碍物,保留历史或生态价值构筑物。
避免砍伐生态树木,保护河岸原生植被。
清淤施工:
分段作业,山区河道采用挖掘机,河网地区使用吸泥船或长臂机械。
淤泥无害化处理(如固化、资源化利用),污染严重淤泥需专业处置。
3. 岸坡整治与护岸工程
施工流程:
岸线测量定位→土方开挖→护坡材料铺设(如生态袋、格宾石笼)→植被种植。
硬质护岸需设置排水孔,防止水压破坏结构。
4. 水质净化与生态修复
水质提升措施:
建设生态浮岛、曝气设备,引入清水增强自净能力。
投放滤食性鱼类、底栖生物,恢复生态链。
植被恢复:分阶段种植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如芦苇、菖蒲),定期养护。
5. 防洪设施建设
堤防加固:采用混凝土或土石结构加高堤坝,重点处理迎流顶冲段。
行洪通道疏通:拓宽河道瓶颈段,拆除阻水设施(如围堰、废弃桥墩)。
6. 竣工验收与长效管理
验收标准:
第三方检测水质、防洪能力达标,工程档案完整归档。
生态指标(如生物多样性、岸线自然率)需满足设计要求。
长效维护:
建立河长制,定期巡查清淤、修复设施,监测水质动态。
社区参与机制,鼓励居民监督举报污染行为。
三、典型案例与政策支持
广州番禺区经验:通过雨污分流、碧道建设提升水质,2025年计划消除劣V类水体。
政策导向:水利部2025年会议要求推进“安全河湖、生命河湖、幸福河湖”目标,强化智能监管与流域统筹。
通过以上方案与步骤,可实现河道功能恢复、生态改善与灾害防御的综合目标,具体实施需结合地方实际调整技术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