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作为检验学生语言表达与思辨能力的重要载体,始终是语文教育研究的焦点。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以顾城《忧天》为材料,探讨自由与约束的哲学命题;2012年高考满分作文则涌现出大量具有示范价值的写作范式。二者共同构成了研究应试写作规律的珍贵样本,其审题策略、结构布局与语言表达技巧,至今仍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启示意义。
一、审题与立意
年份 | 核心意象 | 立意方向 |
---|---|---|
2013 | 流星/树根 | 自由与约束的辩证关系 |
2012 | 赛跑/人生 | 生命价值的多维诠释 |
2013年福建卷通过流星与树根的意象对比,构建了深邃的哲学命题。考生需在"无根的自由"与"扎根的约束"之间寻找平衡,如满分作文《想为自由画个像》通过"从他人行为注解自由"的独特视角,既避免偏题风险,又拓展了思辨深度。这种"二元对立——辩证统一"的审题模式,要求写作者具备哲学思辨能力。
2012年满分作文《人生中的赛跑》则展示了另一种审题智慧。作者将"赛跑"具象化为生命价值的多维度比较:既有雷锋与恶人的道德对比,也有龟兔赛跑的时效辩证,最终提炼出"生命的质量超越速度"的深刻主题。这种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跃迁,体现了高考作文对认知层级的考察要求。
二、结构布局
在结构创新方面,两类作文呈现出殊途同归的特点:
- 2013年范文多采用"意象解析—哲学思辨—现实观照"的三段式结构。《自由在低处》以五处引证构建论证体系,从苏格拉底的洞穴寓言到陶渊明的归隐诗,形成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
- 2012年佳作则普遍运用"总分总+递进分论点"的经典范式。如《人生中的赛跑》设置"输赢观—价值论—方法论"的递进层次,通过阿甘、雷锋等事例的平行论证,既保证结构严谨,又实现认知跃升。
对比发现,2013年更强调诗意化表达与哲理化思辨的结构融合,而2012年侧重传统议论文框架下的创新突破。这种差异既反映命题导向的演变,也揭示了评分标准对个性化表达的包容度提升。
三、语言表达
2013年特色
《我要的是葡萄》运用"藤叶疯长"的比喻,将抽象哲理转化为具象画面;《脚踏实地》通过"梦想之花"的意象叠加,构建起抒情与说理交融的复调文本。这种文学化表达使议论文兼具美学价值与思想深度。
2012年特色
《人生中的赛跑》创造性地将电影叙事融入议论文,通过阿甘奔跑的蒙太奇描写,实现事实论证与文学渲染的有机统一。此类表达突破传统议论文的刻板印象,展现新生代写作者的创新意识。
四、文化积淀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2013年满分作文中,《自由在低处》五次引证中外哲学经典,从《逍遥游》到《社会契约论》,展现跨文化对话的视野。2012年《人生中的赛跑》则深度融合影视文化资源,将《阿甘正传》的叙事元素转化为论证素材。这种文化资源的活化运用,打破了应试作文与真实写作的壁垒。
五、教学启示
- 思辨训练:通过"概念辨析—矛盾分析—价值判断"的三阶训练,提升哲学思辨能力
- 结构创新:鼓励"起承转合"的变体运用,如蒙太奇式叙事、诗歌意象链等
- 资源整合:建立跨学科素材库,涵盖文学、哲学、影视等多元文化形态
从2012到2013年的作文演变可见,高考写作正从"模式化"向"个性化"转型。未来的作文教学应更注重:培养哲学思辨的思维品质,构建文化资源的转化能力,锤炼个性表达的文学素养。唯有如此,才能让考场作文既符合评分规范,又绽放独特的思想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