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以一则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为材料,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自选角度写作。以下是关于该作文题的详细分析:
一、作文题目与材料内容
材料核心围绕乡间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展开,讲述一个小孩试图分辨丝瓜和肉豆的藤须却扯断茎叶,父亲则强调“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考生需从材料出发,联系生活与人生哲理进行写作,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但需特征鲜明。
二、材料寓意与核心思想
1. 实用主义与过程哲学
父亲的观点体现务实态度:关注结果(收获瓜豆)而非纠缠于过程的复杂(藤须纠缠)。这引导考生思考“目标导向”与“过程探索”的关系,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2. 自然规律与顺其自然
材料暗含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藤须纠缠是植物生长的常态,强行干预可能适得其反。可引申至“尊重客观规律”“顺其自然”的哲学思考。
3. 好奇心与探索精神
小孩的行为象征人类对未知的探索欲,尽管失败,但体现了求知精神。考生可辩证讨论“探索的价值”与“现实的取舍”。
三、常见立意角度
根据材料,考生可从以下方向展开论述(部分参考满分范文及解析):
1. 务实精神
引用邓小平的“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等名言,结合社会案例(如科技创新注重成果转化)论实的重要性。
2. 顺其自然的智慧
以道家“无为而治”、生态保护为例,强调尊重规律才能实现和谐发展。
3. 探索与创新的意义
列举科学史案例(如居里夫人、张衡)或当代科技突破(如航天工程),肯定好奇心对人类进步的推动作用。
4. 生命成长与人生选择
借材料中的藤蔓纠缠比喻人生困境,讨论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初心,如林清玄的“站稳脚跟,向上生长”。
四、社会评价与争议
1. 正面评价
题目被赞“人文性强”,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与哲理结合,且材料寓意多元,考生可自由发挥。
2. 争议点
五、教学与写作启示
1. 注重思辨训练:材料要求考生在“探索”与“务实”、“过程”与“结果”间找到平衡,教学中需强化辩证思维培养。
2. 联系现实案例:优秀范文多结合科技、文化、历史实例,增强说服力(如引用林清玄原文或莫言对争议的回应)。
3. 文体规范:明确议论文结构(如总分总)并突出论点,避免模糊文体特征。
范文示例
该题目通过日常生活场景传递深刻哲理,既考验考生的思辨能力,也呼应了教育对“全人培养”的追求。其开放性为多元解读提供了空间,成为山东卷作文命题的经典案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