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8年的开学第一课

admin122025-04-09 14:50:02

2018年《开学第一课》以“创造向未来”为主题,围绕“梦想、奋斗、探索、未来”四大篇章展开,通过嘉宾演讲、科学实验、艺术表演等形式,传递了创新精神与奋斗力量。以下是观后感的综合分析及核心观点:

一、主题解读:创造引领未来

2018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8年的开学第一课

节目以“创造”为核心,强调创新对国家发展、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通过国产C919大飞机总设计师吴光辉的分享,展现了科技创新如何托起民族梦想。他提到,C919从设计到试飞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自主创新,这种精神“使一个国家挺起脊梁”。节目通过无壳孵化小鸡实验、非牛顿流体互动游戏等环节,直观呈现科学探索的魅力,激发青少年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

二、核心篇章与亮点

1. 梦想篇:平凡人的非凡追求

  • 演员成龙以自身经历诠释“拼搏精神”,从跑龙套到国际影星,他全身的伤痕成为坚持追梦的勋章。他呼吁青少年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设计,以创意贡献未来。
  • 纪实摄影师解海龙通过“大眼睛”苏明娟等照片,讲述用镜头改变贫困儿童命运的公益梦想,传递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
  • 2. 奋斗篇:知识改变命运的实践

    2018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8年的开学第一课

  •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回顾三次高考经历,强调“奋斗是抓住时代机遇的钥匙”。他推荐《人类简史》,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人类进步的底层逻辑。
  • 珠心算世界冠军王桐晶展示闪电心算能力,其成功秘诀在于“不断挑战大脑极限”,印证了刻意练习与坚持的重要性。
  • 3. 探索篇:科学与实践的结合

  • 8岁女孩韩嘉盈用独特方法“催眠”小动物,展现儿童视角下的科学探索精神。
  • 王源参与无壳孵化小鸡实验,尽管多次失败仍坚持尝试,体现科学家“不惧失败、反复验证”的严谨态度。
  • 4. 未来篇:青年与时代的对话

  • 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与王源的跨代对话,强调“未来可期”需以当下努力为基础。薛其坤推荐《发现的乐趣》,鼓励学生从科学家的探索故事中汲取动力。
  • 虚拟歌手“犀”与京剧少年王泓翔合作演绎《墨梅》,融合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象征传统与未来的碰撞。
  • 三、启示与反思

    1.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节目通过C919大飞机、无壳孵化技术等案例,揭示创新对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作用。吴光辉提到:“没有创新,我们的大飞机无法飞上天空”,这一观点与当下“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号召高度契合。

    2. 奋斗需与时代同频共振

    俞敏洪、成龙等人的经历表明,个人奋斗需结合社会需求。例如,俞敏洪在改革开放背景下通过高考逆袭,印证了“时代机遇+个人努力”的成功模式。

    3. 教育应激发内生动力

    节目弱化说教,通过实验、游戏等互动形式传递价值观。例如,非牛顿流体实验以团队协作突破阻力,隐喻“以柔克刚、智慧破局”的成长哲理。

    四、争议与不足

    尽管节目立意深刻,但部分观众指出其存在广告过多、娱乐化倾向等问题。例如,开播前的商业广告与教育部“减负”政策形成反差,引发“教育初心与商业利益”的讨论。明星嘉宾的选择也被质疑过度迎合流量,削弱了教育内容的纯粹性。

    2018年《开学第一课》以多元视角诠释“创造向未来”,既有科技硬实力的展示,也有文化软实力的传承。它提醒青少年:梦想需以创新为翼,未来需以奋斗为基。正如节目尾声所言:“创新的力量塑造着我们的未来”,而每个个体的探索与坚持,终将汇聚成民族复兴的洪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