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江苏高考作文;江苏高考作文拒绝平庸

admin112025-04-10 03:45:02

在2020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拒绝平庸”的命题下,考生被要求直面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如何在平凡中超越庸常,在坚守中追寻卓越。这道题目不仅是对个人价值的叩问,更是对时代精神的呼应——当社会加速内卷与躺平思潮并存时,“拒绝平庸”的呐喊犹如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姿态。从古至今,无论是马寅初为真理孤身对抗权威的悲壮,还是《风沙渡》中以市井烟火气书写理想的灵动,拒绝平庸的本质,始终是对人性尊严与创造力的捍卫。

一、平庸与平凡的辩证关系

在审题过程中,区分“平庸”与“平凡”成为关键。如周亮工所言:“平庸之子,无英华可以自见”,平庸指向精神层面的怠惰与创造力的匮乏,而平凡则是客观存在的生命常态。2020年满分作文中,考生以“油菜花田作画”的寓言揭示:工笔技法再精湛,若缺乏心灵投入,终究沦为平庸;唯有闭目倾听花开之声,才能在平凡载体中注入超凡意境。

这种辩证关系在历史长河中反复印证。苏格拉底饮下毒酒仍坚持真理,其平凡教师身份与不朽思想形成强烈反差;陶渊明归隐田园看似平凡选择,实则是拒绝官场庸俗的精神突围。正如阅卷专家指出,真正的拒绝平庸并非追求世俗意义上的卓越,而是“在心灵维度建立坐标系”。

二、拒绝平庸的实践路径

正面典范 反面警示
马寅初坚持人口论 清华女博士泄密
《风沙渡》的市井哲思 网络跟风用语泛滥

具体实践中,拒绝平庸需要三重觉醒:原则坚守、创造突围与价值重构。马寅初面对政治压力仍高呼“吾更爱真理”,展现知识分子的风骨;而清华女博士为名利出卖国家机密,恰是“伪拒绝平庸”的堕落。这种对比印证了裴显生教授的观点:真正的拒绝平庸必须“与庸俗保持安全距离”。

在方法论层面,2011年满分作文《风沙渡》给出启示:将早点摊的烟火气升华为生命隐喻,证明拒绝平庸可以是“向下扎根”的智慧。这种创作思维打破了“宏大叙事”的窠臼,用具体意象承载抽象哲思,恰如海德格尔所言“诗意地栖居”。

三、历史与时代的回响

从魏晋名士的“越名教任自然”,到五四青年的启蒙呐喊,拒绝平庸始终是文明进阶的动力。鲁迅笔下“沙聚之邦转为人国”的愿景,正是通过无数个体拒绝精神奴役实现的。当今社会,当“内卷”异化为无意义竞争,“躺平”演变成消极逃避时,更需要重构拒绝平庸的内涵:不是盲目追求世俗成功,而是建立“内在评价体系”。

这种现象在文化领域尤为显著。网红教授戴建业用幽默解读古典诗词,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机;李子柒以田园叙事打破文化传播壁垒,二者皆证明:拒绝平庸可以是“将寻常事物点石成金”的创造力。

四、哲学与精神的觉醒

在存在主义视角下,拒绝平庸是对“本真存在”的追求。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明知推石徒劳仍坚持攀登,恰是超越荒诞的精神胜利;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不断冲破庸常”。这些哲学思考为作文题注入深度,如某考生引用海德格尔“向死而生”,论证拒绝平庸是对生命有限性的超越。

佛教禅宗同样给予启示: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将日常饮茶升华为“和敬清寂”的修行,证明拒绝平庸可以“在细微处见真章”。这种东方智慧与江苏卷历来强调的“文化底蕴”深度契合,为作文提供跨文明对话的空间。

当我们拆解“拒绝平庸”的多重维度,会发现其本质是永不停息的精神攀登。从马寅初的孤勇到《风沙渡》的灵动,从存在主义哲学到禅宗智慧,无数案例证明:拒绝平庸不是虚妄的英雄主义,而是“在平凡中开掘神圣”的生命实践。未来的教育,或许更需培养学生“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洞察力——当更多人学会在琐碎日常中灌注热忱,在物质洪流中守护精神灯塔,这才是对“拒绝平庸”最深刻的时代回应。

文章下方广告位
热门标签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