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细雨如丝,我和家人踏着湿润的山路去扫墓。远处山峦蒙着薄雾,路旁的野花沾着水珠,仿佛也在垂泪。奶奶用布巾擦拭墓碑上的灰尘,爸爸点燃香烛,青烟袅袅升起,模糊了碑文上的字迹。我捧着一束白菊轻轻放在墓前,想起太爷爷曾给我讲的故事——他年轻时在田间劳作,总爱用草叶编蚂蚱哄我开心。
妈妈递来一叠纸钱,火苗舔舐着黄纸,灰烬随风飘散。我跪在泥地上磕头,心里默念:“愿您在天堂安好。”归途中,雨停了,山间传来布谷鸟的啼鸣,弟弟指着天空喊:“风筝!”抬眼望去,几只彩鸢正掠过新绿的柳梢,为肃穆的清明添了一抹生机。
清明扩写200字
“清明时节雨纷纷”,晨雾未散,石板路上已缀满水洼。父亲扛着铁锹走在最前,衣角沾了泥点,姑姑挎着竹篮,青团与艾粿的香气隐隐透出。穿过一片油菜花田,金黄的花瓣落满肩头,像撒了一身细碎的金箔。
祖父的墓旁野草疯长,父亲弯腰清理时,露出半截残破的陶罐——那是他儿时偷偷埋下的“宝藏”。姑姑摆上三牲祭品,念叨着:“阿爸最爱吃腊肠。”我学着大人的模样斟酒,酒液落入泥土的瞬间,恍惚看见照片里穿中山装的老人对我微笑。
山风卷起未燃尽的纸钱,如黑蝶般盘旋。远处传来牧童短笛声,弟弟追着一只断线风筝跑向山脚,母亲急忙喊道:“莫踩了别人家的田埂!”这一刻,生与死、哀与乐,都在清明的烟雨里交织成画。
注:两篇习作融合了扫墓传统(网页1)、踏青细节(网页40)、祭品习俗(网页47)及文化意象(网页63、67),既呈现肃穆追思,亦捕捉春日生机,符合小学生写作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