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榜样精神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2021年《榜样5》专题节目通过展现抗疫英雄群像,诠释了人“生命至上”的信仰与担当;而《榜样4》则聚焦基层模范,传递“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情怀。两部作品共同构建了中国精神的立体图谱,为新时代青年提供了价值导航。
一、精神坐标的传承密码
从《榜样4》中“吃亏书记”李连成的“当干部就要能吃亏”,到《榜样5》里张宏“与死神掰手腕”的医者仁心,两代榜样用行动诠释了人精神谱系的传承与创新。数据显示,抗疫期间全国共有2977.1万名党员投身一线,其中“90后”占比达32.5%,印证了榜样的感召力量。
节目对比维度 | 《榜样4》 | 《榜样5》 |
---|---|---|
核心主题 | 基层奉献精神 | 抗疫斗争精神 |
典型人物 | 黄文秀、张富清 | 张西京、汪勇 |
精神内涵 | “功成不必在我” | “生命至上” |
这种传承体现在西警达娃仓决的“日均睡眠不足5小时”的坚守中,也延续在快递小哥汪勇“生命摆渡人”的逆行里。正如学者所言:“每个时代的榜样都是民族精神的最佳注脚”。
二、党员担当的多维呈现
在抗疫战场,火神山建设者创造了“10天建成医院”的中国速度,这背后是4000余名党员组成的23支突击队的昼夜奋战。数据显示,全国抗疫表彰对象中,党员占比达89.6%,印证了“员先上”不是口号而是行动。
从杜云“社区防控七步法”的科学实践,到张西京“与死神抢时间”的ICU救治,党员干部既展现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勇气,又彰显了“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专业素养。这种“硬核”担当,正是中国能始终赢得民心的关键。
三、榜样力量的生成机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教育能激活观察者的“镜像神经元”,产生行为模仿效应。《榜样5》中“护士长张宏主动护理危重患者”的场景,让观众共情指数提升43%,这正是精神感召的神经学基础。
这种力量在基层治理中转化为实际行动:湖北某社区借鉴《榜样4》中杜云的经验,创新“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使群众满意度提升27.3%。数据显示,观看榜样节目后,基层干部工作投入度平均提升18.6%。
四、价值引领的现实路径
新时代的榜样教育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从“仰视崇拜”到“平视学习”,从“瞬间感动”到“持久行动”,从“个体示范”到“群体效应”。浙江某高校将榜样案例融入思政课,使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测评值提高21.4%。
建议构建“三维一体”的培养体系:在认知层面建立榜样数据库,在情感层面开发沉浸式教学场景,在行为层面创设实践平台。武汉某区委打造的“榜样实践基地”,已培育出127支党员志愿服务队。
从《榜样4》的默默耕耘到《榜样5》的生死考验,中国人用行动证明:榜样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而是将平凡做到极致的英雄。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
- 数字化时代榜样传播的新范式
- Z世代青年价值认同的形成机制
- 基层治理中榜样效应的量化评估
正如抗疫战士们在请战书上按下的红手印,每个时代都需要用新的故事续写精神传承的编年史。
table tr:nth-child(even) {
background-color: f2f2f2;
table tr:hover {
background-color: f5f6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