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日晚8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了以“奋斗成就梦想”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这档由中宣部、教育部与央视联合打造的年度公益节目,通过实景课堂、科技赋能与多元叙事,为全国中小学生呈现了一堂跨越时空的思政教育课。从冬奥冠军的自我突破到三代造林人的绿色坚守,从航天种子的生命奇迹到青藏科考的科研探索,节目以沉浸式体验和真实故事诠释了奋斗的深刻内涵,激发青少年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
一、主题内涵:奋斗的多维诠释
2022年《开学第一课》以“砥砺奋斗、接续奋斗、团结奋斗”为逻辑主线,通过三个篇章层层递进地解构奋斗精神。在“砥砺奋斗”篇章中,冬奥冠军徐梦桃用406张战术表诠释了“计划没有变化快,但准备可以应对万变”的竞技哲学,她20年如一日的数据积累与预案制定,展现了专业精神的极致追求。而82岁的谢华安院士则用50年的金色种子梦,将“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初心化作一粒粒高产水稻,在海南育种基地的烈日与暴雨中书写着科学家的坚守。
“接续奋斗”章节聚焦代际传承,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务林人用60年时间将荒漠变为112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全球生态治理的奇迹。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接力,在航天领域同样得到印证——从“东方红”卫星到“天宫”空间站,中国航天人用60年跨越式发展证明了接续奋斗的力量。
二、形式创新:课堂的空间重构
节目突破传统演播室限制,打造“神奇教室+实景课堂”的立体教学模式。通过AR技术1:1还原问天实验舱,让观众仿佛置身太空实验室;裸眼3D技术呈现水稻种子的微观萌发过程,将科学之美可视化。这种技术赋能使抽象概念具象化,例如在青藏高原科考故事中,延时摄影展现冰芯钻取过程,配合科考队员的现场讲解,让地理气候变迁研究变得触手可及。
课堂空间更延伸至革命老区、生态保护区等实地场景。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中心的“象爸爸”们演示人象共生智慧,北京冬奥场馆重现竞技激情,这种虚实结合的场景转换,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使知识传授从平面走向立体。
三、社会影响:价值观的立体塑造
奋斗者代表 | 领域 | 精神内核 | 青少年启示 |
---|---|---|---|
谢华安团队 | 农业科学 | 坚守初心 | 科技创新需耐得住寂寞 |
徐梦桃 | 体育竞技 | 极致准备 | 成功源于系统化奋斗 |
舰载机飞行员 | 国防军事 | 使命担当 | 个人理想对接国家需求 |
节目通过具象化案例构建价值坐标:当植物遗传学家讲述“一粒米见证文明演进”,考古学家展示“陶器纹路里的文化密码”,青少年得以在五千年文明史中理解奋斗的纵深。这种历史维度与当代叙事的交织,帮助学生在文明传承中定位自身角色。
四、教育启示:大思政课的范式突破
《开学第一课》开创了“社会即课堂”的教育新形态。在舰载机着舰指挥官戴兴的故事中,节目将国防安全课搬上航母甲板,用“刀尖上的舞蹈”比喻飞行训练,使国家安全教育变得鲜活可感。而王巍研究员通过良渚稻作文明考古发现,将粮食安全议题嵌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现了学科融合的教学创新。
这种教育范式打破说教式灌输,通过“小课桌代表”的现场互动设计,让青少年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思考者。当学生与航天总设计师对话、向奥运冠军提问时,知识传递转化为价值内化的过程。
五、未来展望:教育形态的进化方向
节目在技术应用与内容设计上的突破,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样本。微距镜头捕捉种子结构、虚拟现实还原历史场景等技术手段,预示着未来教育将更强调沉浸式体验。而科学家、运动员、文化工作者等多元讲述者的介入,则展现了“全社会都是教育者”的可能性。
建议未来节目可深化三个方向:一是建立线上知识图谱,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可交互的学习模块;二是开发实践性延伸活动,如模拟科考、育种实验等;三是构建国际化叙事,通过对比中外奋斗故事增强文化自信。
2022年《开学第一课》以时代为纸、奋斗作笔,绘就了青春中国的精神图谱。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价值观的播种——当谢华安布满老茧的双手托起金黄的稻穗,当徐梦桃的战术表铺满整个屏幕,当塞罕坝的松涛声穿越时空,这些奋斗者的故事正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这堂课告诉我们:个人的梦想只有融入国家发展的江河,才能奔涌出永恒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