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日晚8点,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开学第一课》如期而至。作为全国中小学生新学年的“精神第一课”,节目以“可爱的中国”为主题,通过跨越时空维度的实景课堂,串联起殷墟甲骨、雪豹栖息地、深中通道、月球背面等标志性场景,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图景。这场融合历史底蕴与现代创新的视听盛宴,不仅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认知国家发展的窗口,更在潜移默化中播撒下爱国、奋斗与创新的种子。
一、主题与形式:跨越时空的实景课堂
2024年《开学第一课》突破传统演播室模式,首创“多地实景课堂”形式。从河南安阳殷墟甲骨窖穴的历史纵深,到青海高原雪豹栖息地的生态现场;从伶仃洋上世界级跨海通道的工程奇迹,到嫦娥六号登陆月球背面的科技前沿,节目用地理坐标构建起一条贯通古今的叙事脉络。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让青少年直观感受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更通过场景对比凸显现代化建设的突破性。
技术手段的革新同样值得关注。节目运用5G+4K超高清直播、AI虚拟现实交互等技术,将甲骨文数字化复原、雪豹生态监测数据可视化呈现。例如,在展示深中通道建设时,通过三维建模还原了15000名建设者历时七年的攻坚过程,让抽象的国家工程转化为可感知的奋斗故事。
二、文化根脉:从甲骨文到龙图腾
在安阳殷墟的实景课堂中,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教授以一片龟甲为引,解析汉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历程。当3000年前的契刻文字通过AR技术“跃出”骨片,与当代人工智能生成的动态书法同屏对比时,文明传承的密码被具象化呈现。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揭示了汉字作为文化基因的永恒生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则从龙图腾的形态演变切入,剖析夏商周青铜器的抽象纹饰如何演变为明清建筑的华丽雕饰。通过对比故宫九龙壁与良渚玉龙纹饰,节目阐明“多元一体”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特质,更是现代文化创新的源泉。这种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平衡,使传统文化教育摆脱说教感,焕发新活力。
三、科技与生态:现代化建设的双翼
场景 | 主讲人 | 核心内容 | 教育价值 |
---|---|---|---|
深中通道 | 总工程师宋神友 | 世界级跨海通道建设历程 | 展现工程智慧与集体奋斗 |
青海雪豹栖息地 | 生态学者齐新章 | 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 | 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
嫦娥六号探月 | 航天科技专家 | 月球背面采样技术突破 | 激发科技创新热情 |
节目将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支点。在珠海桂山岛,深中通道总工程师宋神友用沉管隧道模型演示了“海底穿针”技术,讲述中国工程师如何攻克16项世界级难题。与之呼应的是青海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展示的红外相机监测画面:雪豹幼崽的成长记录,让青少年理解生态保护需要科技手段与人文关怀的结合。
四、青春榜样:奋斗者的时代叙事
00后游泳奥运冠军潘展乐的现身引发强烈共鸣。他坦言自己曾是“看台上的观赛者”,通过七年日均20公里的训练量实现逆袭。这种“从观众席到领奖台”的叙事,打破了英雄人物的距离感,诠释了“热爱即信仰”的朴素真理。与之形成镜像的是空降兵程强的故事:汶川地震中被救少年成长为“模范空降兵连”排长,“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承诺,让奉献精神完成代际传递。
节目还特别设置“梦想对话”环节。90后运-20运输机机长陈思麒与人工智能专家展开跨界对谈,探讨“硬核科技”与“人文温度”的关系。这种多元价值观的碰撞,帮助青少年构建立体的职业认知,理解不同领域奋斗者的共同使命。
五、教育创新:从课堂到社会的延伸
据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本届节目全国收视率达5.32%,新媒体端播放量突破3亿次。在浙江杭州政苑小学,教师将课堂搬进档案馆,结合节目内容开展“寻访大写浙江人”实践活动;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则发起“AI+生态保护”项目,鼓励学生用人工智能技术监测校园生物多样性。这种“观看-思考-实践”的教育闭环,使《开学第一课》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启动器。
教育专家指出,节目成功的关键在于实现三个平衡: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平衡、国家叙事与个体经验的平衡、传统媒介与新兴技术的平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志勇评价:“这是一次全民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成功实践,为新时代思政课提供了范式参考。”
播种未来的精神图谱
2024年《开学第一课》以“可爱的中国”为坐标,绘制出一幅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精神图谱。它不仅是青少年认知国家的全景课堂,更是激发民族自信的教育实验。当甲骨文的智慧遇见人工智能的锋芒,当雪豹的足迹交织月球车的轨迹,新时代的奋斗者正在书写更壮丽的篇章。展望未来,如何将这种创新教育模式常态化?如何在区域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下实现优质内容普惠?这需要、学校与媒体的持续协同探索。毕竟,每一代人都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开学第一课”,在传承与突破中,让可爱的中国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