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二十年后的我已成为一名航天工程师。怀着对故乡的思念,我踏上了返回家乡的旅程。走出机场的瞬间,眼前的景象让我恍如置身科幻世界——街道两旁绿树成荫,空中悬浮的太阳能轨道车穿梭如织,曾经的柏油路已被透水生态砖取代,雨水顺着缝隙滋养着地下的智能灌溉系统。
沿着记忆中的小路前行,我惊喜地发现童年那条浑浊的小河已焕然一新。河面漂浮着蓝藻监测器,水底的仿生鱼群实时传递水质数据,岸边芦苇丛中,几位老人正用全息投影设备垂钓,笑声与潺潺水声交织成诗。路过母校时,教室的玻璃幕墙自动切换透明度,透过光影,我看到学生们正通过虚拟现实头盔“行走”在敦煌壁画前,智能助教根据每个人的学习数据生成个性化课程表。
推开家门,迎接我的是父母温煦的笑容。厨房里,料理机器人正用3D打印技术复刻外婆秘制的桂花糕,全屋的墙壁根据日照自动调节明暗,窗台上的盆栽连接着物联网,土壤湿度不足时会向社区植物养护站发出信号。母亲拉着我走向阳台,指着远处起伏的“垂直森林”建筑群感慨:“现在的农田都搬进摩天楼了,每层都是自动化生态舱,咱们镇产的有机蔬菜能直供太空站呢!”
夜幕降临时,我漫步在智能路灯点亮的街道上。空气监测屏显示PM2.5常年保持在个位数,曾经的垃圾填埋场变成了地热能源公园,老人们在此跳着增强现实广场舞,动作达标便能点亮星光特效。仰望星空,家乡的万家灯火与天宫空间站的轮廓遥相辉映,让我真切感受到:这片土地既留存着记忆中的烟火气,又跃动着未来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