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高考作文—2021全国一卷语文作文

admin102025-04-12 11:35:02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作文题目以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中的“强弱之辩”为核心,要求考生结合材料,探讨强弱转化的哲理及其启示意义。以下从审题指导、立意方向、写作思路、范文参考四方面展开解析:

21年高考作文—2021全国一卷语文作文

一、审题指导

材料核心:毛泽东提出“强弱转化”的辩证观:

1. 强可变弱:若强者“滥用其强”,终将转为至弱;

2. 弱可变强:若弱者“勤自锻炼”,久之可增益成强;

3. 启示意义:强弱非定数,关键在于主观努力与客观规律结合。

审题要点

  • 化实为虚:从“体育之效”引申至精神、社会、国家层面的强弱关系,如个人成长、民族复兴、国际竞争等。
  • 思辨性:需分析强弱转化的条件(如自律、奋斗、危机意识),而非仅列举强弱现象。
  • 时代性:结合当代青年使命,强调自强不息、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 二、立意方向

    1. 个人层面

  • 自强不息,弱者逆袭:如独臂篮球少年张家城、钟南山院士坚持锻炼的案例。
  • 戒骄戒躁,强者恒强:滥用优势导致衰败,如历史王朝更替的教训。
  • 2. 国家层面

  • 知弱图强,复兴中华:从建国初期的积贫积弱到两弹一星、航天成就的崛起。
  • 居安思危,应对变局:国际竞争中需警惕“滥用其强”的风险,如科技封锁、生态危机。
  • 3. 哲学层面

  • 强弱辩证,天道酬勤:强弱是动态平衡,需以积极态度面对挑战。
  • “天之诱我以至于强”的信念:将逆境视为磨砺,如长征精神、抗疫精神。
  • 三、写作思路与结构

    推荐结构:总分总式(引题→分论点→升华)

    1. 引题:引用材料,点明“强弱转化”的辩证关系。

    2. 分论点(建议选2-3个角度):

    21年高考作文—2021全国一卷语文作文

  • 历史视角:中国从弱小到壮大的历程,如长征、改革开放。
  • 现实案例:钟南山院士的体育精神、华为“备胎计划”突破技术封锁。
  • 文化隐喻:流水穿石、小草破土等自然意象,象征坚韧的力量。
  • 3. 升华:联系青年使命,呼吁“行健自强,当仁不让”。

    写作技巧

  • 对比论证:如佛系躺平与奋斗青年的对比,强化主题。
  • 引用名言: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多维度例证:体育、科技、历史、文学等多领域素材增强说服力。
  • 四、范文参考

    范文1:《行健自强,当仁不让》(节选)

    >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以体育强身,更以精神强国。中国女排十连冠的辉煌,源于“团结拼搏,永不言败”的信念;独臂少年张家城用训练突破生理局限,诠释“弱者可强”的真谛。生而强者若滥用其强,如古罗马帝国终至崩塌;生而弱者若勤勉不息,如小草掀石、滴水穿岩,终成不可忽视之力。新时代青年,当以自强为刃,劈开时代迷雾,助力民族复兴。

    范文2:《知弱图强,居安思危》(节选)

    > 从“”到体育强国,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的崛起印证了“强弱有变,皆在人为”。钱学森、邓稼先隐姓埋名,以“两弹一星”铸就国之重器;华为面对技术封锁,以“鸿蒙系统”破局自立。然强者易骄,需警惕“滥用其强”之危。今日中国,唯有居安思危、励志苦练,方能在百年变局中立于不败。

    五、注意事项

    1. 避免偏题:勿局限于体育本身,需上升到精神、社会层面。

    2. 素材选择:优先选用历史、科技、文化领域的经典案例,增强厚重感。

    3. 语言风格:可融合文言句式(如“生而弱乎,天之诱强”)与时代热词(如“躺平”“内卷”),兼顾文采与现实感。

    通过以上分析,考生可紧扣“强弱转化”的辩证关系,结合个人、国家、时代的多元视角,完成一篇兼具思想深度与时代意义的佳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