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语文作文题目以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中的“强弱之辩”为核心,要求考生结合材料,探讨强弱转化的哲理及其启示意义。以下从审题指导、立意方向、写作思路、范文参考四方面展开解析:
一、审题指导
材料核心:毛泽东提出“强弱转化”的辩证观:
1. 强可变弱:若强者“滥用其强”,终将转为至弱;
2. 弱可变强:若弱者“勤自锻炼”,久之可增益成强;
3. 启示意义:强弱非定数,关键在于主观努力与客观规律结合。
审题要点:
二、立意方向
1. 个人层面:
2. 国家层面:
3. 哲学层面:
三、写作思路与结构
推荐结构:总分总式(引题→分论点→升华)
1. 引题:引用材料,点明“强弱转化”的辩证关系。
2. 分论点(建议选2-3个角度):
3. 升华:联系青年使命,呼吁“行健自强,当仁不让”。
写作技巧:
四、范文参考
范文1:《行健自强,当仁不让》(节选)
>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以体育强身,更以精神强国。中国女排十连冠的辉煌,源于“团结拼搏,永不言败”的信念;独臂少年张家城用训练突破生理局限,诠释“弱者可强”的真谛。生而强者若滥用其强,如古罗马帝国终至崩塌;生而弱者若勤勉不息,如小草掀石、滴水穿岩,终成不可忽视之力。新时代青年,当以自强为刃,劈开时代迷雾,助力民族复兴。
范文2:《知弱图强,居安思危》(节选)
> 从“”到体育强国,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的崛起印证了“强弱有变,皆在人为”。钱学森、邓稼先隐姓埋名,以“两弹一星”铸就国之重器;华为面对技术封锁,以“鸿蒙系统”破局自立。然强者易骄,需警惕“滥用其强”之危。今日中国,唯有居安思危、励志苦练,方能在百年变局中立于不败。
五、注意事项
1. 避免偏题:勿局限于体育本身,需上升到精神、社会层面。
2. 素材选择:优先选用历史、科技、文化领域的经典案例,增强厚重感。
3. 语言风格:可融合文言句式(如“生而弱乎,天之诱强”)与时代热词(如“躺平”“内卷”),兼顾文采与现实感。
通过以上分析,考生可紧扣“强弱转化”的辩证关系,结合个人、国家、时代的多元视角,完成一篇兼具思想深度与时代意义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