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爱国主义教育进入法治化、系统化的新阶段。该法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目标,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地区实践,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教育框架。以下是该法实施后的主要计划与实践方向:
一、法律框架与核心内容

1. 法律架构与目标
法律共5章40条,涵盖思想政治、历史文化、国家象征标志、宪法和法律、国家统一与安全等九大领域。其核心目标包括:
增强民族认同:通过历史文化教育和“一国两制”实践教育,强化港澳同胞对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自觉维护。
培养责任意识:突出青少年教育,结合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深化对国情、国史的理解。
2. 港澳台特别规定
法律明确要求针对港澳台同胞开展差异化教育:
香港部分:加强“一国两制”实践教育,推动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感。
台湾部分:强调反对“”,增进台湾同胞对统一大业的认识。
二、香港特区的对接措施
1. 主导的统筹机制
成立工作小组:2024年4月,香港成立“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由李慧琼担任组长,协调部门与社会力量,从学校教育、社区实践、历史文化传播和传媒宣传四大领域推动教育。
课程改革:2024年7月发布新版《小学教育课程指引》,新增人文科和科学科,融入国家发展、宪法与基本法等内容,计划于2025/2026学年实施。
2. 教育体系改革
学校实践:推行“五国教育”框架(国安、国情、国史、国学、国语),例如通过常识科教授国家安全知识,组织内地交流项目深化国情认知。
教师培训:要求新入职及晋升教师参与国情培训,并赴内地沉浸学习。
3. 社会参与与创新形式
活动与基地建设:举办航天科普展览、设立爱国主义教育展厅,通过AR/VR技术展示中华文化遗产。
民间力量:如香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金会为基层学生提供资助,联合出版集团推出《国旗国徽国歌知多少》等读物。
三、成效与未来方向
短期成果:香港学生参与内地交流人数显著增加,学校升旗仪式普及率达100%,青少年对国家航天、科技成就的自豪感提升。
长期规划:李家超提出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创科人才培养结合,例如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加入航天主题,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新一代。
四、挑战与建议
文化融合:需平衡西方教育模式与传统中华文化传承,例如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历史遗址参访增强文化认同。
社会共识:需进一步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影响,通过法律明确爱国主义内涵,增强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综上,《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实施为全国及港澳地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法治保障,而香港通过课程改革、社会协作与技术创新,正逐步构建符合“一国两制”特色的教育体系。未来需持续优化教育形式,深化青少年对国家发展道路的理解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