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生字词(如“弄脏”“争辩”“温和”等),理解“找碴儿”“倒流”等词语含义,正确书写字形。
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对话体会角色性格(狼的蛮横、小羊的温和)。
理解寓言的寓意:像狼一样的坏人本性凶残,不讲道理,仅靠申辩无法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角色扮演、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利用多媒体课件(如PPT)辅助教学,增强课堂互动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增强对坏人的警惕意识,学会自我保护。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狼三次“找碴儿”的过程及小羊的应对,分角色朗读的语音语调。
难点:理解寓言的深层寓意,并能联系实际分析类似社会现象。
三、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字词学习
1. 导入
播放《狼和小羊》动画片段,提问:“狼和羊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学习生字“狼”“辩”,比较形近字(如“狼”与“狠”)。
2. 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标自然段,圈画生词。
教师范读,强调狼的凶狠语气和小羊的温和语气。
3. 字词教学
重点讲解“弄脏”“争辩”等词,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分组竞赛:用“温和”“可怜”造句,巩固词语运用。
第二课时:精读分析,角色体验
1. 梳理情节
提问:“狼找了哪三次碴儿?小羊如何回应?”完成表格填写。
| 找碴次数 | 狼的借口 | 小羊的反驳 |
||||
| 第一次 | 弄脏水 | 上游与下游的关系 |
| 第二次 | 去年说坏话 | 年龄不符的真相 |
| 第三次 | 父亲骂狼 | 直接扑咬 |
2. 分角色朗读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狼的语气:凶狠、蛮横(如“气冲冲”“大声嚷”)。
小羊的语气:温和、害怕(如“吃了一惊”“可怜”)。
情境表演:佩戴头饰,模仿动作(如狼“龇牙逼近”)。
3. 寓意探究
讨论:“为什么狼最终扑向小羊?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引导学生坏人本性难改,对恶人不能仅靠讲道理。
第三课时:拓展应用,读写结合
1. 续写故事

提问:“狼扑向小羊后,可能发生什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续写结局(如猎人出现、小羊智斗)。
2. 辩论活动
辩题:“小羊是否应该与狼讲道理?”分正反方辩论,培养思辨能力。
3. 联系实际
案例分析:“遇到校园欺凌或陌生人诱骗时,该如何应对?”强调自我保护意识。
四、教学资源
PPT课件:包含狼与小羊对话的动画插图、生字词动态演示。
头饰道具:狼、小羊等角色头饰,用于情境表演。
拓展阅读:推荐《伊索寓言》其他故事(如《狐狸和乌鸦》),对比分析寓意。
五、评价与反思
课堂评价:通过朗读表现、角色扮演、续写故事等多元方式评估学生理解程度。
教学反思:是否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如何在后续课程中深化对寓言文体的学习?
引用资源:
教学设计框架参考
角色扮演活动设计
寓意分析与辩论活动
多媒体资源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