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艾青-《春雨》孟浩然原文

admin132025-04-15 06:50:01

艾青《春雨》

原文

我愿天不下雨——

让我走出这乌黑的城市里的斗室,

走过那些煤屑铺的小路;

慢慢地踱到郊外去,

因为此刻是春天——

毛织物该折好的季候了。

我要看一年开放一次的;

桃花与杏花;

看青草丛中的溪水,

徐缓地游过去;

——像一条银色的大蟒蛇;

《春雨》艾青-《春雨》孟浩然原文

看公路旁边的电线上的白鸽,

咕叫着,拍着翅膀的白鸽;

看那些用脚踏车滑过柏油路的少女——

那些少女爱穿短裤;

在柔风里飘着她们的鬈发,

一片蔚蓝的天;

衬出她们鲜红的两颊;

和不止的晴朗的笑……

而我将躺在高岗上,

让白云带着我的心

航过夫之海……

我要听那些银铃样的歌声——

来自果树园中的歌声;

那些童年之珍奇的询问;

和那些用风与草编成的情话……

愿啮草的白羊来舐我的手,

我将给篱笆边上的农妇;

和她的怀孕的牝牛以祈祷;

而我也将给这远方的,迷失在;

煤烟里的城市;

和烦忙的人群以怜悯……

但,天却飘起霏霏的雨滴了……

一九三七年三月二十三日,上海

(原文来源:网页10、网页14)

赏析

1. 背景与主题

此诗创作于1937年抗日战争初期,艾青通过描绘对城市压抑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乡村的向往,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诗中“煤烟里的城市”象征工业化和战争的阴霾,而郊外的桃花、溪水、少女等意象则寄托了对和平与自由的渴望。

2. 意象与情感

  • 自然与城市的对立:通过“乌黑的城市”与“蔚蓝的天”“青草丛中的溪水”对比,突显对自然的眷恋与对城市文明的疏离。
  • 生命的坚韧:结尾“霏霏的雨滴”暗喻现实的无奈,但全诗仍透露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坚韧意志。
  • 3. 艺术特色

    艾青以细腻的白描手法勾勒场景,语言质朴却充满画面感,如“白羊来舐我的手”“少女的鬈发”等细节,赋予诗歌生活气息与抒情性。

    孟浩然《春晓》

    (用户可能误将诗名写作《春雨》,实际应为《春晓》)

    原文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原文来源:网页65、网页66)

    赏析

    1. 背景与主题

    此诗为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所作,通过春日清晨的瞬间感受,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春光易逝的怜惜。诗中“风雨声”与“花落”的联想,暗含对生命无常的哲思。

    2. 意象与情感

  • 听觉主导的春景:以“啼鸟”“风雨声”引发联想,展现生机盎然的春晨,同时“花落知多少”又流露淡淡哀愁。
  • 自然与人生的交融:从“不觉晓”的闲适到“花落”的怅惘,体现诗人对生活细腻的体悟。
  • 3. 艺术特色

    语言平易近人却意境深远,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短短四句包含时间的跳跃(从夜雨到晨晓)与情感的起伏(喜春到惜春),被誉为“天然去雕饰”的典范。

    总结对比

    | 诗人 | 诗名 | 核心情感 | 艺术手法 |

    |-|-|-|-|

    | 艾青 | 《春雨》 | 对现实的批判与对自由的向往 | 白描、象征、对比 |

    | 孟浩然 | 《春晓》 | 对自然的热爱与春光易逝的怜惜 | 听觉联想、含蓄抒情 |

    :孟浩然并无名为《春雨》的诗作,用户可能混淆了《春晓》。以上解析基于要求的综合整理,引用来源已标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