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全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admin92025-04-15 09:10:02

全诗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全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与译文

1. 注释

  • 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时任密州太守。
  • 子由:苏轼弟弟苏辙,两人已七年未聚。
  • 琼楼玉宇:指月宫,象征超脱尘世的理想之境。
  • 婵娟:代指月亮,寓意美好团圆。
  • 2. 白话译文

    中秋夜畅饮至醉,写下此词怀念弟弟。举杯问天:“明月何时初现?”向往月宫仙境,又恐高处孤寒;人间起舞弄影,更胜仙境清冷。月照无眠人,叹离别之憾,悟悲欢离合如月缺月圆,自古难全。唯愿亲人平安,千里共赏明月。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放密州期间,仕途失意与手足分离的苦闷交织。中秋夜触景生情,借酒抒怀,既有对朝廷的复杂心绪,亦饱含对弟弟的深切思念。词前小序“兼怀子由”点明主旨,但全词意境远超个人情感,升华至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作品赏析

    1. 艺术特色

  • 浪漫想象与理性哲思交融:上片“问天”“欲归”展现对超然仙境的向往,下片“转朱阁”回归人间,最终以“千里共婵娟”的豁达收束,体现苏轼“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统一。
  • 化用典故与意象创新:借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之问,融入道家超脱与儒家济世情怀,形成独特意境。
  • 2. 哲学意蕴

  • 人生无常与永恒:通过“月有阴晴圆缺”与“人有悲欢离合”的类比,揭示自然与人生的不完美常态,以“此事古难全”的坦然消解遗憾。
  • 乐观精神:“但愿人长久”超越个人思念,扩展为对天下离人的祝福,展现苏轼在困境中坚守的豁达。
  • 3. 后世评价

    此词被誉为“中秋词绝唱”,王国维称其“伫兴之作,境界高逸”。词中时空交错的宏大视角与细腻情感的结合,使其成为宋词豪放与婉约并蓄的典范。

    相关拓展

  • 与李白诗作的关联:苏轼“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首句,但更注重哲理性升华,体现宋诗“理趣”特色。
  • 儒释道思想的融合:词中既有道家超脱之思,又含儒家仁爱情怀,反映苏轼兼容并蓄的思想格局。
  • 此词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表达,更以深邃的哲思与艺术高度,成为中华文化中象征团圆与豁达的精神符号。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