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诗杜牧 杜牧《清明》翻译

admin162025-04-15 10:15:02

杜牧的《清明》是唐代七言绝句中的经典之作,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清明时节的独特氛围与行人的心境。以下为原诗及翻译解析:

原文

清明

杜牧〔唐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翻译

《清明》古诗杜牧 杜牧《清明》翻译

白话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绵绵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愁绪满怀、神情凄迷。

询问何处能寻得酒家以消愁?牧童笑而不答,只是遥指远处杏花掩映的村落。

注释与关键意象

1. “雨纷纷”

  • 既形容春雨细密连绵,又暗喻行人纷乱愁苦的心境。这种“纷纷”之感,既写自然之景,又寓人生之叹。
  • 诗中“雨”被称为“泼火雨”,是清明特有的天气现象,增添凄迷意境。
  • 2. “欲断魂”

  • “断魂”并非字面意义的灵魂分离,而是形容极度伤感、失魂落魄的状态。清明本为祭祖团聚之日,行人却孤身漂泊,触景生情,更显愁苦。
  • 3. “牧童遥指杏花村”

  • 结尾以牧童的“遥指”动作收束,画面感极强,既暗示希望(酒家可避雨消愁),又留下余韵(杏花村的距离与存在未明),引发无限遐想。
  • “杏花村”可能实指安徽池州的杏花村,也可能泛指春日美景中的理想化村落。
  • 赏析

    1. 情景交融的艺术

    诗中“雨纷纷”与“欲断魂”形成双重意境:自然之景与内心之情交织,既渲染了清明特有的阴郁氛围,又深化了行人的孤寂与漂泊感。

    2. 结构精巧,层次分明

  • (首句):点明时令与天气,奠定凄清基调;
  • (次句):刻画行人形象,强化情感张力;
  • (第三句):由哀转问,寻求解脱之法;
  • (末句):以画面收尾,含蓄隽永,余味悠长。
  • 3. 语言质朴,意境深远

    全诗无生僻字或典故,却通过白描手法将清明雨景、行人愁思与牧童应答的瞬间凝练为经典画面,体现了杜牧“寓情于景,景即是情”的高超诗艺。

    创作背景与诗人境遇

    此诗可能作于杜牧任池州刺史期间(844年)。彼时他仕途失意,被贬他乡,清明无法归乡祭祖,借雨中行路的孤寂与寻酒消愁的举动,抒发了对人生困顿的感慨,同时暗含对理想归宿的向往。

    总结

    《清明》以浅近语言承载深刻情感,既是清明习俗的生动写照,也是漂泊者心灵的缩影。其艺术魅力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寥寥数语勾勒出自然、人情与哲思的交融,成为后世传诵不衰的经典。

    《清明》古诗杜牧 杜牧《清明》翻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