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好一满意”工作总结
1. 服务优化:以患者为中心
门诊流程改进:推行弹性排班、多种预约方式(窗口、电话、网络)、检验检查结果快速发放,减少重复检查,提升就诊效率。
急救服务升级:完善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衔接,建立24小时生命救援队,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先抢救、后结算”。
住院服务创新: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规范分级护理,推行住院陪检服务,优化病区环境管理。
便民措施落地:提供免费饮水、针线包、轮椅租赁,增设导医服务、健康宣教资料,开展节假日门诊和远程会诊。
2. 质量提升:强化医疗安全
核心制度落实:严格执行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规范临床路径和单病种付费管理,加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
技能培训与考核:定期组织“三基”训练、业务学习及急救演练,选派骨干进修,提升医护人员技术水平。
院感与质控管理:强化消毒隔离制度,规范医疗废物处理,推行手卫生宣传,确保院感防控达标。
3. 医德建设:树立行业新风
教育与监督并行:开展医德医风专题教育,树立先进典型,落实医德考评和不良行为记录制度。
廉政风险防控:严查红包、回扣、过度诊疗行为,推进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治理,规范统方权限。
透明服务机制:全面推行院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通过满意度调查、行风评议收集反馈意见。
二、患者满意度提升举措与成效
1. 满意度调查与反馈机制
多维度评估:开展门诊及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覆盖服务态度、流程效率、环境设施等维度,收集有效建议。
出院回访制度:实现一周内电话随访全覆盖,跟踪康复情况,针对性改进服务漏洞。
社会监督参与:聘请行风监督员,设立意见箱、投诉热线,建立快速响应处理机制。
2. 优质护理服务深化
基础护理强化:落实“三短六洁”(头发、口腔、皮肤等清洁),提供生活护理(如修剪指甲、协助进食)。
个性化服务创新:制作爱心提醒卡、防压疮靠垫,开展社区健康宣教,延伸护理服务至家庭。
弹性排班与分层管理:按患者需求动态调配护理人力,推行责任护士分层使用,提升服务专业性。
3. 惠民便民成果
费用控制:通过检验结果互认、合理用药监测、临床路径管理,降低患者医疗支出。
流程简化:推行“一站式”服务、分诊叫号系统,缩短候诊时间,实现门诊挂号取药等候不超过15分钟。
特殊群体关怀:为无主患者、老年患者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心理疏导和陪伴服务。
三、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1. 现存问题
服务细节不足:部分医护人员沟通技巧欠缺,存在态度生硬现象;病历书写规范性待提升。
制度执行偏差:个别科室陪检交接、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
创新动力不足:服务模式同质化,缺乏针对特殊需求(如慢性病管理)的个性化方案。
2. 未来计划
精细化管理:深化电子病历应用,推进智慧医院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持续质量改进:加强多学科协作,完善质控指标动态监测,强化薄弱环节整改。
满意度长效提升:建立患者体验追踪数据库,定期分析痛点,开展服务流程再造。
四、总结
“三好一满意”活动通过系统性优化服务、质量与医德,显著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数据显示,某急诊科通过优质护理服务实现“零投诉”,科室获评“人民满意医疗科室”;多家医院通过预约诊疗、费用控制等措施,患者满意度同比上升15%-20%。未来需持续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医疗服务从“达标”向“卓越”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