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脉络(如悲愤交织的情感)。
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如“真的猛士”“沉默中爆发”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文本细读,分析鲁迅语言的犀利性与抒情性。
结合历史背景,探究“三·一八”惨案的时代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刘和珍的爱国精神,激发青年责任感。
批判反动势力的残暴,认识“庸人”麻木的警示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 文章思路与情感变化(从悲愤到觉醒的脉络)。
2. 刘和珍形象分析(温和坚毅的爱国青年)。
难点:
1. 鲁迅杂文语言的双关与反讽(如“伟绩”“武功”等反语)。
2. 对“徒手请愿”的评价及历史教训的启示。
教学过程(分2-3课时)
第一课时:背景与整体感知
1. 导入:
播放《呜呼!三月一十八》诗歌或展示惨案老照片,营造历史情境。
2. 背景讲解:
大沽口事件→“三·一八”惨案→鲁迅写作动机。
3. 初读梳理:
划分文章结构:写作缘由(1-2)、追忆事迹(3-5)、反思意义(6-7)。
关键词句勾画(如“直面惨淡的人生”)。
第二课时:文本深析与情感探究
1. 人物分析:
刘和珍形象:从“预定《莽原》”体现追求真理,“微笑温和”凸显人性光辉,“欣然请愿”彰显无畏精神。
2. 情感脉络:
悲→愤→思:从哀悼烈士到控诉当局,再到唤醒民众的逻辑递进。
3. 语言赏析:
反语:“伟绩”“武功”揭露反动派暴行。
比喻:“煤的形成”批判无效牺牲,呼吁理性斗争。
第三课时:拓展与反思
1. 历史意义:
讨论“苟活者”“真的猛士”的当代启示。
2. 对比阅读:
结合《无花的蔷薇》《死地》等文,体会鲁迅的批判精神。
3. 写作任务:
以“新时代的猛士”为主题撰写短文,联系青年责任。
二、PPT课件设计要点
封面页
标题:《记念刘和珍君》——鲁迅的悲愤与觉醒
背景图:刘和珍照片/“三·一八”惨案历史图片。
核心内容页
1. 背景与导入
时间轴:大沽口事件→惨案爆发→鲁迅撰文。
关键词:段祺瑞、流言家、庸人。
2. 文本结构
思维导图:写作缘由→追忆→反思,标注情感关键词(哀痛、愤怒、希望)。
3. 人物形象
对比表格:刘和珍的“温和”与敌人的“凶残”,配原文语句(如“始终微笑”)。
4. 语言特色
例句分析:
反语:“文明人的枪弹”讽刺当局野蛮。
排比:“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强化悲愤。
5. 主题升华
引用鲁迅名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联系现实:青年如何传承“猛士”精神。
互动环节
小组讨论:“徒手请愿是否值得提倡?”
角色扮演:模拟“为刘和珍写挽联”活动。
三、教学资源推荐
1. 教案参考:
[《记念刘和珍君》详细教案(含课时设计)]
[大单元情境教学案例]
2. PPT模板:
[历史背景与文本分析模板]
[语言赏析与互动课件]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既能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深度与艺术特色,又能结合历史与现实思考个人责任,实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