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传统对联的规则和现代汉语的声调划分,上联的最后一个字通常为仄声(即现代汉语的三声或四声),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即现代汉语的一声或二声)。以下是具体分析:
1. 基本规则:仄起平收
仄声(三四声)为上联:按照传统对联的“仄起平收”原则,上联的最后一个字需用仄声(三声或四声),如“创大业年年得意”(“意”为四声)。
平声(一二声)为下联:下联的最后一个字需用平声(一声或二声),如“展鸿图事事顺心”(“心”为一声)。
2. 例外情况

少数对联可能打破“仄起平收”规则,出现“上平下仄”或“双仄双平”的情况,但这类变格多见于特殊场景或历史名联。例如:
岳麓书院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才”为二声,“盛”为四声)。
三希堂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今”为一声,“素”为四声)。
此时需通过内容逻辑(如时间、因果、空间顺序)或横批方向判断上下联。
3. 现代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声调与古音差异:部分古汉语入声字在现代普通话中归入平声(如“福”“国”),需结合古音判断。
横批方向影响位置:
若横批从右向左书写,上联贴右侧(面对门的右手边);
若横批从左向右书写,上联贴左侧。
常规情况:上联结尾为三、四声(仄),下联为一、二声(平)。
特殊情况:结合内容逻辑或传统用法调整,如先因后果、时间先后等。
若遇到声调或贴法不确定的对联,建议优先遵循“仄起平收”原则,并参考横批方向或内容逻辑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