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2024年的检验科工作伴随着医院高质量发展目标稳步推进。作为科室核心成员,我始终秉持“精准检验、服务临床”的理念,在质量管控、技术创新及科研教学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共完成检测样本量12.8万例,较去年增长23%,参与三级医院复审迎检工作并获评审专家高度评价,科室业务收入突破1800万元,为临床诊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一、思想建设与医德修养
在思想政治层面,我系统学习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深度融入检验流程优化。全年参与医院组织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专题培训6次,将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中关于“患者身份双核对”“危急值报告时效”等12项核心条款转化为标准化操作流程。
在医德医风实践中,创新推行“检验前沟通三步骤”:①标本采集前健康教育(全年开展患者宣教1280人次);②不合格标本退回说明(建立图文并茂的拒收标准手册);③特殊检测结果解读服务(为肿瘤标志物异常患者提供个性化咨询152例)。通过PDCA循环改进,患者满意度从91%提升至97%,全年实现零有效投诉。
二、专业技术能力提升
技术领域 | 新增检测项目 | 质控达标率 | 临床反馈优良率 |
---|---|---|---|
分子诊断 | HPV分型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检测 | 98.7% | 95% |
免疫检测 | 过敏原特异性IgE定量、自身抗体谱检测 | 99.2% | 96% |
血液病诊断 | 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监测(MRD) | 97.5% | 94% |
在设备管理方面,主导完成全自动化学发光仪(雅培i2000SR)的性能验证,建立38项检测项目的标准化操作程序。通过比对试验发现原厂试剂与第三方试剂在甲状腺功能检测中的系统偏差(TSH平均偏差达15%),及时调整校准方案,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
参与市级《检验结果互认标准》修订工作,提出的“心肌标志物检测时效性控制”等3项建议被采纳。在室间质评中,生化、免疫、微生物三大专业组均获省级优秀,其中糖化血红蛋白检测CV值控制在1.8%以内,达到国际标准化要求。
三、质量管控体系建设
构建“三级质控网络”:①每日室内质控(累计完成质控数据点5860个);②每周室间比对(与市临检中心建立标本交换机制);③每月质量分析会(形成改进措施32项)。针对POCT血糖仪管理,建立全院34台设备的统一溯源体系,比对合格率从82%提升至100%。
在生物安全管理中,创新采用“五色标识系统”规范医疗废物处理,全年完成生物安全演练4次,顺利通过卫健委专项检查。建立检验危急值闭环管理系统,平均报告时间缩短至8分钟,较国家规定时限提升40%。
四、科研教学成果转化
主持市级科研课题《炎症指标联合检测在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研究》,收集临床数据586例,发现IL-6联合PCT的ROC曲线下面积达0.912,相关成果发表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参与编写的《临床检验操作规范(2024版)》已进入终审阶段。
在教学培养方面,采用“阶梯式带教法”培养实习生12名,其中3人获院级优秀实习生称号。创新开展“检验临床联合病例讨论会”,全年组织跨学科交流8次,解决临床疑难病例诊断问题23例,相关经验在省级检验年会上作专题报告。
五、存在不足与改进方向
在流程优化方面,发现门急诊标本流转平均耗时仍达45分钟,计划引进智能物流系统缩短至30分钟以内。科研转化能力有待加强,目前专利申报和科技成果转化尚属空白,拟与生物公司合作开发快速检测试剂盒。
针对新技术开展不均衡问题,建立“亚专业组负责人制度”,重点发展质谱检测和液态活检技术。在2025年工作计划中,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检验报告自动审核,预计可减少人工审核时间50%,同时将检验结果解读服务覆盖率提升至80%。
通过全年实践,检验工作已从单纯数据提供向临床决策支持转型。未来将着力构建“智慧检验”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疾病预测模型,同时加强检验医师与临床的深度融合。建议医院加大LIS系统升级投入,建立区域检验结果互认平台,为分级诊疗提供技术保障。在精准医学时代,检验人应主动拥抱技术变革,让实验室数据真正成为临床诊疗的"导航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