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育新人》第二集《远方》以“复兴的赛道”为线索,聚焦中国青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如何定义理想、追寻远方;而《山河岁月》第五集《去远方》则以历史纵深视角,回溯一代代革命者与建设者的探索之路。两部作品的交融,既是对“远方”这一命题的时空对话,也是对新时代青年使命的深刻启示。以下从四个维度展开思考:
一、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远方是起点,也是归途
《为时代育新人》中提出:“古人心中的远方,或许正是我们的起点。”这一观点在《山河岁月》中得到了呼应。百年前,李大钊、陈独秀等先驱者将“远方”定义为救国图存的真理之路,他们以《新青年》为阵地,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播撒于中国大地。而今日的“远方”则指向民族复兴的赛道——从京张铁路到矮寨大桥,从“和若铁路”到深海探测,一代代建设者以科技与实干诠释“远方”的变迁。两代人的远方虽形式不同,但内核皆是对家国命运的担当。正如节目中所述:“蒲公英的远方是理想的归途,而青年的远方是时代的召唤。”
二、精神的传承:从“家国情怀”到“全球视野”
《为时代育新人》通过企业家的奋斗故事,展现了中国精神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维度。片中提到的民营企业家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开拓国际市场,既传承了“实业报国”的传统精神,又注入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理念。而《山河岁月》中,鲁迅、瞿秋白等人以文化为武器唤醒民族觉醒的精神,与当代青年在科技创新、文化交流中的实践形成呼应。这种精神的延续,正如节目中的“成功企业的背后是价值观的坚守,而青年的成长需要赤子之心的永存。”
三、道路的选择:在复兴赛道上书写“中国答案”
两部作品均强调“道路自信”的重要性。《为时代育新人》以交通工程为隐喻,指出“中国的道路不仅是地理意义的延伸,更是发展模式的创新”。例如,“和若铁路”穿越沙漠的壮举,既是对自然挑战的征服,也是对“共同富裕”理念的践行。而《山河岁月》则通过革命先烈的抉择,揭示了道路探索的艰辛——从井冈山的小径到改革开放的大道,每一次转折都需破除桎梏、敢于革新。这种精神启示当代青年:面对技术壁垒与国际竞争,需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开辟新赛道。
四、青春的使命:以“小我”奔赴“大我”
在《为时代育新人》中,大学生观后感提到“大学的意义在于保持赤子之心,将小我融入大我”,而《山河岁月》中黄文秀、赵春光等新时代楷模的故事,则诠释了“远方”的另一种内涵——扎根基层、服务人民。节目中强调:“奋斗者的远方不在彼岸,而在脚下的土地。”无论是投身乡村振兴的青年,还是深耕科研的学者,他们的选择印证了“远方”并非虚妄的理想,而是脚踏实地的行动。
远方——在复兴的赛道上永续前行
两部作品共同构建了“远方”的多重意蕴:它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未来的召唤;既是物质的突破,更是精神的超越。观后深感,作为新时代青年,需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复兴赛道上跑出加速度。正如《山河岁月》中的寄语:“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唯有将个人理想熔铸于时代洪流,方能真正抵达“远方”——那个属于民族复兴、人类进步的璀璨未来。
引用参考:
青年责任与基层实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