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寒风呼啸着,吹得玻璃窗“咔咔”作响。那个冬夜,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自己不再是躲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
那天晚上,妈妈发起了高烧,爸爸出差在外,家里只剩下我和妹妹。看着妈妈苍白的脸,我手足无措。妹妹缩在沙发角落,眼里泛着泪光,我深吸一口气,攥紧了拳头:“别怕,我来照顾妈妈!”
我翻出药箱,可感冒药却过期了。眼看妈妈烧得厉害,我咬咬牙,套上羽绒服冲进寒夜。路灯下,雪花像针尖一样扎在脸上,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药店。店员阿姨看我满头雪花,连忙递来退烧药,轻声叮嘱:“孩子,慢点走。”回家的路上,我的手冻得通红,药盒却被捂得温热。
回到家,我学着妈妈平时的样子煮粥。水壶“咕嘟”响时,我的手抖得厉害,差点打翻开水。白米在锅里翻滚,我笨拙地搅动,生怕糊了锅。粥煮得半生不熟,但妈妈却笑着说:“这是我喝过最甜的粥。”她额头的汗水沾湿了碎发,眼神却温柔得像是春天的阳光。
突然,妹妹拽了拽我的衣角:“姐姐,我饿了。”我这才想起她还没吃饭。翻出冰箱里的剩菜,我手忙脚乱地热了一盘土豆丝,焦黑的边缘像在嘲笑我的笨拙。可妹妹咬了一口,眼睛亮晶晶的:“和妈妈做的一样好吃!”
深夜,我守在妈妈床边。月光透过窗帘缝洒进来,照在她疲惫的脸上。那一刻,我突然明白:长大不是长高了十厘米,而是能在亲人需要时,成为他们的依靠。
现在的我,依然会煮焦米饭、打翻酱油,但那个冬夜的寒风,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里。因为那一刻,我褪去了稚气,学会了责任与担当,真正长大了。
写作技巧解析
1. 细节描写:通过“冻红的手”“颤抖搅粥”等动作刻画紧张感,用“雪花像针尖”比喻环境,增强画面感。
2. 对比与升华:从“手足无措”到“成为依靠”,突出心理成长的转变,结尾点明“责任”是成长的核心。
3. 情感递进:通过照顾妈妈、安抚妹妹的双线叙事,层层递进责任感。
4. 环境烘托:寒风、冬夜等描写渲染氛围,暗示成长的艰难与温暖。
参考素材:可结合自身经历,如第一次独自完成家务、克服恐惧帮助他人等,用真实细节打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