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象崇拜与龙图腾祭祀
端午节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天象崇拜和龙图腾祭祀。古人观测到仲夏午月午日时,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称为“飞龙在天”,象征吉祥。南方百越族群(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以龙为图腾,在五月初五举行图腾祭祀活动,划龙舟、献祭品,祈求风调雨顺。此习俗逐渐演变为端午节的核心活动之一。
二、纪念历史人物
1. 屈原投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因忧国投汨罗江自尽,百姓划舟投粽以防鱼食其身,后演变为赛龙舟与食粽习俗。此说最早见于南朝文献《续齐谐记》,虽晚于屈原去世数百年,但影响最广。
2. 伍子胥忠谏殉国
春秋时期吴国重臣伍子胥因忠谏被赐死,尸体被投入江中,吴越地区遂以端午纪念他。
3. 孝女曹娥寻父
东汉少女曹娥因父溺亡投江寻尸,五日后抱父尸浮出,被奉为孝道典范,部分地区以端午纪念她。
4. 介子推传说
东汉《琴操》记载端午与晋国贤臣介子推相关,但此说流传范围较小。
三、节令与民俗演变
1. 恶月避疫
先秦时期视五月为“恶月”,五月初五为“恶日”,需挂艾草、饮雄黄酒以驱邪避毒,形成“卫生防疫节”的传统。
2. 夏至融合
有学者考证端午源于夏至节气,如《荆楚岁时记》将粽子习俗归于夏至,后与端午合并。
3. 蓄兰沐浴
周代已有五月采兰草沐浴的习俗,称“浴兰节”,后融入端午节。
四、其他历史事件附会
端午节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产物,其起源兼具自然崇拜、历史纪念与节令民俗的多重内涵。尽管屈原传说成为主流,但其他说法也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