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五柳先生传 教案

admin42025-04-26 01:30:02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如“晏如”“萧然”“戚戚”“汲汲”)及特殊句式,疏通文意。
  • 分析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与精神风貌,理解“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
  • 学习传记文“以事显人”的写作手法,体会本文朴素洗练的语言风格。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讨论、品析关键词句,探究人物形象及作者情感。
  • 结合陶渊明生平及时代背景,理解“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与精神境界。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悟陶渊明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1. 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闲静少言、好读书、嗜酒、安贫乐道)。

    2. 语言特色:多用否定句(如“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强化人物形象。

  • 难点
  • 1. 理解“不求甚解”的深层含义(不求功利性阅读,注重精神愉悦)。

    2.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追求。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五柳先生传 教案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1. 导入新课

  • 回顾陶渊明作品(如《桃花源记》《饮酒》),引出其隐士形象,提问:“陶渊明为何自号‘五柳先生’?”。
  • 2. 朗读与正音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五柳先生传 教案

  •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标注生僻字词(如“嗜”“箪”“黔娄”)。
  • 划分节奏,例如:“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 3. 疏通文意

  • 分组翻译重点句子(如“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教师点拨疑难词句。
  • 梳理内容: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生活状况。
  • 第二课时:深度品析,探究精神

    1. 人物形象分析

  • 性格: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看其淡泊。
  • 志趣
  • 好读书:“不求甚解”体现重感悟、轻功利的阅读态度。
  • 嗜酒:“造饮辄尽”展现率真洒脱。
  • 著文:“常著文章自娱”表达自得其乐的精神世界。
  • 生活:从“环堵萧然”到“晏如也”,感受安贫乐道的境界。
  • 2. 语言特色与写法

  • 否定句的运用:文中9个“不”字凸显与世俗的疏离(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类比手法:引用黔娄之妻的赞语,强化人物品格。
  • 3. 拓展讨论

  • 辩论:“你是否认同陶渊明‘不慕荣利’的生活选择?”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思考。
  • 仿写练习:以“______先生传”为题,用简洁语言写个人小传,模仿本文风格。
  • 四、教学方法与资源

  • 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
  • 资源:陶渊明画像、《归园田居》诗歌音频、东晋社会背景资料。
  • 五、作业设计

    1. 基础巩固:背诵全文,整理文言词汇。

    2. 深度思考:结合陶渊明其他作品(如《归去来兮辞》),撰写短文分析其隐逸思想的现实意义。

    3. 创作实践:完成仿写小传,班级内分享优秀作品。

    六、板书设计

    五柳先生传 —— 陶渊明自传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志趣:读书(不求甚解)→ 饮酒(率真)→ 著文(自娱)

    生活:安贫乐道(环堵萧然,晏如也)

    精神: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语言:否定句强化形象,朴素洗练

    七、教学反思

  • 需关注学生对“隐逸文化”的理解深度,可结合当代价值观对比讨论。
  • 通过仿写练习检验学生对传记文体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