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教案,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提示

admin42025-04-26 12:20:0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积累词语(如“肃穆”“荒谬”“杀戮”等),理解文章主题“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
  • 分析议论与描写的作用,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如萨特“沉重而美丽”的矛盾表达)。
  • 学习文章选材技巧,体会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叙事手法。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小组讨论和对比分析,理解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光辉与罪恶。
  • 结合历史资料(如南京大屠杀、克拉库耶伐次惨案),增强对文本的感性认知。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珍视,培养反战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 批判逃避历史责任的行为(如日本作家狡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1. 理解文章主题及萨特“沉重而美丽”的辩证内涵。

    2. 分析关键语句(如“凄风。苦雨。天昏。地暗”的修辞效果)。

  • 难点
  • 1. 历史与现实场景的交织手法。

    2. 对比西德作家忏悔与日本作家狡辩的深层意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情境渲染)

  • 播放《南京大屠杀》片段或展示克拉库耶伐次惨案图片,提问:“如何用词语形容此刻心情?”引导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
  • 介绍“六一儿童节”由来,链接文本背景:1941年克拉库耶伐次7000多人遇害,包括300名儿童。
  • 2. 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 速读课文,概括四部分内容:
  • (1)坟地见闻;(2)纪念演出;(3)作家座谈;(4)参观纪念馆。

  • 讨论萨特引言的作用:点明主题,引出“沉重”与“美丽”的矛盾记忆。
  • 3. 深入探究(合作学习)

  • 问题1:为何萨特说记忆是“沉重”又“美丽”?
  • 沉重:屠杀的惨烈(如“七千多人呀!全杀光了”);
  • 美丽:南斯拉夫人的英勇(如教师宁死不屈,孩子们遗言中的爱与希望)。
  • 问题2:对比西德作家与日本作家的态度,作者情感倾向如何?
  • 西德:真诚忏悔(“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 日本:狡辩开脱(作者称其为“日本人”而非“作家”,隐含鄙弃)。
  • 问题3:文中为何反复描写儿童被屠杀?(突显法西斯灭绝人性,反衬和平之珍贵)。
  • 4. 语言品析(细节聚焦)

  • 分析句子:
  •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短句连用,渲染悲凉氛围,暗喻历史之痛。
  • “人,是健忘的……但是不能忘记”——强调铭记历史的重要性。
  • 5.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 讨论:如何理解“历史与现实在雨中融合”?联系日本篡改教科书事件,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 活动:模拟“写给战犯的信”,呼吁和平(参考网页58的拓展设计)。
  • 四、教学提示

    1. 情境创设:用影像、音乐营造氛围,如播放《辛德勒名单》主题曲,强化情感共鸣。

    2. 对比教学:通过西德与日本态度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历史责任与人性良知。

    3. 语言训练:设计仿写练习(如用短句描写场景),提升学生语言敏感度。

    4. 跨学科整合:结合历史课内容(如二战史),深化对文本背景的理解。

    5. 作业设计

  • 撰写读后感《假如我是克拉库耶伐次的孩子》;
  • 收集反战诗歌(如迪桑卡的诗),举办朗诵会。
  • 五、板书设计

    亲爱的爸爸妈妈

    沉重 → 屠杀之痛(历史)

    美丽 → 人性之光(现实)

    主题:要和平,不要战争!

    矛盾对比:西德忏悔 vs 日本狡辩

    语言特色:短句渲染、象征手法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案,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提示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既能深入理解文本的文学性与思想性,又能将历史反思与现实责任结合,实现情感与价值观的升华。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