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已公布,各省份根据使用试卷的不同,题目内容有所差异。以下是各套试卷的作文题目汇总及解析:
全国甲卷
适用地区:四川、陕西、青海、宁夏、内蒙古等
题目:
阅读材料后围绕“学习与他人相处”的主题写作。材料指出,人们有时为避免冲突不愿表达想法,但只有坦诚交流才能迎来“真正的相遇”。需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展开联想与思考。
关键词:沟通、成长、真诚的关系
新课标I卷
适用地区:山东、河北、江苏、浙江、广东、湖北等
题目:
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问题是否能快速得到答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要求结合技术发展对“问题”内涵的影响进行辩证分析。
核心视角:技术发展与人类思考的辩证关系,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演变
新课标II卷
适用地区:辽宁、重庆、海南等
题目:
以中国航天探索(如“嫦娥”“天问一号”)为引,类比个人成长中不断抵达“未知之境”的过程。需结合科技探索精神与个体突破的关联展开论述。
立意方向:探索精神、创新、勇气与未知挑战
北京卷
微写作(三选一):
1. 对微信朋友圈“点赞”现象的看法;
2. 推荐“走进名人故乡”研学目的地并陈述理由;
3. 以“月的独白”为题创作诗歌或抒情文字。
作文(二选一):
1. 议论文《历久弥新》:围绕经典、思想、民族精神的永恒价值;
2. 记叙文《打开》:通过个人成长、人际交往或科技创新的故事,体现“打开”带来的新气象。
特点:注重思辨与生活体验结合
天津卷
题目:
讨论“被定义”与“自定义”的关系,强调在明辨外界定义的勇于自我塑造。需结合个人、群体或国家的实例,体现思辨性。
核心概念:身份认同、自我突破、社会评价
上海卷
题目:
围绕“认可度”展开论述,探讨其在判别事物、区分高下中的作用,需结合社会现象或个体经验分析其意义与局限。
思考方向:社会评价体系、价值判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试题特点与趋势
1. 贴近现实与思辨性:如新课标I卷探讨技术对思考的影响,天津卷关注个体与社会定义的互动,均要求考生结合时代议题展开深度分析。
2. 人文与科技融合:新课标II卷以航天探索类比个人成长,北京卷“历久弥新”强调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体现学科交叉思维。
3. 文体多样性:北京卷分设议论文与记叙文,上海卷侧重议论文,全国卷多要求自选角度,考查学生多维度表达能力。
如需查看具体解析或范文,可参考各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官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