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社会治理格局中,便民服务中心作为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其服务效能直接体现基层治理水平。2024年以来,各地便民服务中心通过组织重构、流程再造、数字赋能等创新举措,推动政务服务从"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转变,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践成果。本文结合基层实践案例,系统梳理便民服务工作成效与经验。
一、服务标准化建设
服务标准化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基石。金河镇党群服务中心通过"五心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8项核心制度,窗口人员服务满意度持续保持99%以上。在服务规范方面,采用"三色预警"机制对办理时限进行动态监控,超时办件率由年初的5.3%降至0.8%。
通过建立"1+4+N"培训体系(每月1次政策学习、4次业务研讨、N次案例复盘),窗口人员业务熟练度提升40%。如退役军人服务站在纪念章发放工作中,通过标准化流程设计,将平均办理时间从30分钟压缩至8分钟。同步推行"服务星级评定",将考核结果与绩效奖励直接挂钩,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二、服务流程优化
流程再造是提升服务效率的关键。塘溪镇通过"三减一优"改革(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优流程),将87项高频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套餐服务。如表1所示,社保医保联办事项实现材料精简60%,办理时限压缩75%:
指标 | 改革前 | 改革后 | 优化幅度 |
---|---|---|---|
提交材料 | 12份 | 5份 | -58.3% |
办理环节 | 7个 | 3个 | -57.1% |
承诺时限 | 15日 | 3日 | -80% |
在特殊群体服务方面,创新推出"四办"机制:行动不便者"上门办",紧急事项"加急办",跨域业务"帮代办",疑难问题"会商办"。2024年累计开展2300余次,解决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87件。
三、数字赋能转型
数字化转型是服务升级的必由之路。通过政务外网全覆盖和"云窗口"建设,实现85%事项"网上办",60%事项"掌上办"。如就业服务模块上线"AI智能匹配"功能,求职登记到岗位推荐响应时间缩短至5分钟。建立电子证照库,归集23类常用证照,实现"两个免于提交"(本市部门核发材料免于提交,能够提供电子证照的免于提交实体证照)。
在数据治理方面,构建"一数一源"管理体系,通过数据清洗、质量校验,确保政务数据准确率达99.8%。开发"政策计算器",运用大数据分析自动匹配惠企政策,2024年精准推送政策3200余次,企业申报通过率提升至92%。
四、队伍专业化培养
人才建设是服务提质的基础保障。实施"青蓝工程",通过"导师带徒"培养业务骨干56名。建立"三考三评"机制(日常考核、季度考评、年度考评;群众评、同事评、专家评),将考核结果与职级晋升、评优评先挂钩。开展"业务大比武"活动,涌现出"活字典""政策通"等业务标兵28人。
针对人员流动性问题,建立"1+3"人才储备库(1名在岗人员配备3名后备人员),通过轮岗实训、跨部门交流等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步引入第三方满意度测评,将群众评价纳入KPI指标体系,推动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感知"转变。
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四化"发展趋势:服务供给精准化、业务流程标准化、技术应用智能化、队伍建设专业化。但实践中仍存在部门协同不足、数字鸿沟待消弭等问题。建议未来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
- 构建"市-区-街镇-村居"四级联动机制,打破数据壁垒
- 开发适老化服务终端,弥合"数字鸿沟"
- 建立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每季度更新服务清单
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便民服务从"能办"向"好办""智办"跃升,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服务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