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黄河》音乐欣赏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保卫黄河》,感受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民族自豪感。
理解音乐作品在历史背景下的社会意义,体会“音乐作为战斗武器”的力量。
2. 知识与技能
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及词曲作者(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认识“轮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艺术效果。
能够通过旋律、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分析作品的情绪变化,感知音乐与历史的关联。
3.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聆听、分段赏析、参与轮唱实践等活动,提升音乐表现力与协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歌曲的激昂情绪与轮唱形式的艺术表现力。
难点:掌握轮唱的演唱技巧,体会音乐推动情感递进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视听结合,激发兴趣

播放《黄河船夫曲》片段或黄河奔流的视频,提问:“黄河给你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描述黄河的磅礴气势。
过渡语:“1939年,诗人光未然与音乐家冼星海用音乐发出了保卫黄河的怒吼,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经典作品。”
二、背景与作品初探(10分钟)
1. 历史背景与作者简介
简述抗日战争历史,结合图片或视频片段(如南京大屠杀)说明《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介绍冼星海与光未然的生平,强调《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怒吼”。
2. 初听全曲,整体感知
播放合唱版《保卫黄河》,提问:“歌曲的情绪和速度如何?你联想到怎样的画面?”(如抗日军民前赴后继、浪潮般的战斗场面)。
三、分段赏析与音乐要素分析(15分钟)
1. 齐唱部分赏析
播放第一段(齐唱),引导学生关注歌词“风在吼,马在叫”,分析节奏紧凑、力度渐强的特点,体会万众一心的团结感。
2. 轮唱部分赏析
对比聆听二部轮唱与三部轮唱片段,提问:“演唱形式的变化如何表现抗日力量的壮大?”(通过声部叠加增强音乐的层次感与冲击力)。
结合乐谱片段,讲解“模进”手法的运用(如“保卫家乡,保卫黄河”旋律的递进),感受音乐推动情绪高涨的效果。
四、实践与表现(15分钟)
1. 轮唱练习
分组学唱主旋律,教师指挥进行二部轮唱练习。提示学生注意声部进入的时机与力度的强弱对比。
道具辅助:用红领巾模拟“波浪”动作,配合演唱表现此起彼伏的抗日浪潮。
2. 情感升华
播放钢琴协奏曲版《保卫黄河》,对比合唱版的异同(如速度更快、器乐化的恢弘感),讨论音乐形式的多样性表达。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1. 课堂总结
学生分享:“音乐如何传递爱国精神?”教师总结《保卫黄河》的历史价值与艺术成就。
2. 课后任务
延伸欣赏《黄河大合唱》其他乐章(如《黄河颂》《黄河怨》),撰写100字听后感。
板书设计
《保卫黄河》
——选自《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
词:光未然 曲:冼星海
音乐要素:
情绪:激昂、坚定
速度:稍快
演唱形式:齐唱 → 轮唱 → 合唱
表现手法:模进、力度对比
轮唱:声部交替,象征抗日浪潮
教学资源建议
多媒体课件(含历史影像、乐谱片段、不同版本音频)
红领巾或丝巾(辅助律动)
钢琴或电子琴伴奏(用于轮唱练习)
设计亮点
跨学科融合:结合历史事件与音乐创作背景,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力。
参与式学习:通过轮唱实践与道具运用,将抽象的音乐形式转化为直观体验。
情感驱动:以“保卫黄河”精神为纽带,贯穿课堂始终,实现美育与德育的双重目标。
此教案综合了多篇优质资源的核心设计,兼顾知识性、实践性与思想性,可根据实际学情调整活动时长与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