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理降温
调节环境:保持室温24℃-26℃,减少衣物和被子覆盖,避免捂汗(可能加重体温升高)。
温水擦拭:用32℃-34℃的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10-15分钟。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敷(可能引起皮肤刺激或寒战)。
多喝水/补液:补充水分或电解质液,预防脱水,帮助散热。
2. 药物退烧

适用药物:
≥2个月婴儿: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每次10-15mg/kg,间隔4-6小时。
≥6个月儿童:布洛芬(如美林),每次5-10mg/kg,间隔6-8小时。
用药原则:
以孩子舒适度为主,体温≥38.5℃或精神状态差(如哭闹、嗜睡)时使用。
避免交替使用两种药物或联合复方感冒药(可能导致药物过量或肝肾损伤)。
3. 注意事项
避免误区:
不推荐退热贴、冰袋或酒精擦浴(效果有限且可能过敏)。
不要叫醒熟睡中的孩子喂药(若睡眠安稳,无需干预)。
及时就医:若发热持续>3天,或伴随抽搐、呼吸急促、皮疹、呕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二、38.5℃烧多久会“烧坏”人?
1. 短期风险:

体温38.5℃本身不会直接损伤器官,但若持续6小时以上,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心率加快等。
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持续发热可能诱发热性惊厥(多见于6个月-5岁儿童)。
2. 长期风险:
单纯发热不会“烧坏脑子”,但若体温>41℃(超高热)或伴随严重感染(如脑炎、脑膜炎),可能造成脑损伤。
发热>24小时未缓解,或退烧后反复高热,需警惕潜在疾病(如肺炎、尿路感染等)。
3. 关键处理原则:
观察精神状态比体温数值更重要。若孩子精神萎靡、拒食、持续哭闹,即使体温未达38.5℃也应就医。
及时补液和药物干预,避免高热持续时间过长。
儿童发热应以缓解不适为核心,38.5℃以下优先物理降温,38.5℃以上合理用药。单纯发热不直接导致“烧坏”,但需警惕并发症和潜在疾病。若发热持续>24小时或伴随异常症状,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