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结合国家指导方针与地方实际需求,采取多项措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下是其核心举措及成效
一、工作机制与政策保障
1. 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
河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工作的通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示范区评估标准》等文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明确校长负责制及全员育人机制。
建立省、市、县、校四级联动视导机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专项调研与评估,并依托河南大学成立省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建专家智库。
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课程计划,小学每年不少于12课时,初高中不少于14课时,通过心理讲座、班会、学科融合等形式实施。
开发地方教材与资源,如《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评估标准》要求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育图书与教材。
二、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支撑
1. 师资配备与培训
要求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师,500人以上学校按比例增配,专职教师享受班主任待遇。
实施教师持证上岗制度,通过“国培”“省培”等平台开展分层培训,覆盖专兼职教师及班主任,并支持教师攻读心理学相关学位。
2. 心理辅导室建设
全省建成校园心理辅导室23302个,要求功能室面积达标并配备沙盘、减压设备等专业设施,定期开放并提供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
三、心理健康服务与危机干预
1. 筛查与预警机制
每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建立“一生一档”心理成长档案,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如留守儿童、毕业班学生)。
构建“学校-年级-班级”三级预警网络,通过心理委员、班主任等及时发现并干预高危倾向。
2. 医教协同与家校联动
联合医疗机构建立转介通道,为严重心理问题学生提供医疗支持。
通过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家长参与学生心理疏导,并协同社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活动。
四、特色实践与示范引领
1. 创新活动与宣传推广
连续举办三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开展心理剧、考前辅导等主题活动,并通过“河南省教育厅”视频号直播公开课,扩大影响力。
推广示范校/示范区创建,85%以上学校需达标,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
2. 区域特色实践
如安阳市制定分学段教育方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新乡市要求专职教师跨校授课,保障农村学校课程覆盖;郑州市实施“三级预警网络”与动态心理档案。
五、成效与未来方向
成效:截至2024年,全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4.3万余名,心理辅导室覆盖率达90%以上,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显著提升。
挑战与规划:持续加强农村地区资源倾斜,深化医教协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五育”全过程。
如需了解具体政策文件或地方案例,可进一步查阅河南省教育厅官网及各地市教育局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