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是中国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其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具体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群众:党的所有工作必须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一切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必须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群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政策制定需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形成系统化决策后回到群众中实践检验,形成“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
2. 历史发展:
群众路线思想萌芽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著作中强调“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并将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结合,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科学方法。
党的八大进一步明确了群众路线在政治和组织路线中的地位,邓小平将其总结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 实践要求:
反对“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聚焦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巩固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通过民主集中制实现决策的群众基础,确保党的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践行群众路线的心得体会
结合理论与实践,群众路线的落实需从思想深化、实践路径和制度建设三方面发力:
1. 思想深化:站稳人民立场
强化理论武装:学习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理解“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价值观。
破除思想误区:警惕脱离群众的危险,摒弃“官本位”思维,以“甘当小学生”的态度向群众学习,避免主观臆断和形式化决策。
2. 实践路径:解决民生痛点
深入基层调研:通过“屋场会”“恳谈会”等形式倾听群众呼声,从房前屋后的小事入手(如环境整治、教育医疗),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发动群众共建:以“共同缔造”理念凝聚合力,例如湖北省试点中村民主动参与村庄改造、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形成“干部带头、群众参与”的治理新模式。
创新服务方式:在教育、医疗等领域,教师需平等关爱学生,践行“三个坚持”(与群众合辙、合意、合群);基层干部需简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效率。
3. 作风建设与制度保障
严纠“四风”问题: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摆问题,如形式主义的文件空转、官僚主义的推诿扯皮,以整改实效取信于民。
完善长效机制:建立群众监督评价机制,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标准;推广“网格化管理”“党员联系户”等制度,确保群众路线常态化。
4. 典型案例启示

历史经验:井冈山时期红军“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三大任务,延安时期“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的务实作风,为新时代群众工作提供借鉴。
现代实践:武汉市武昌区通过发动居民协商解决“十年水改难题”,验证了“共谋共建共管”方法的有效性。
群众路线是党永葆生机的重要法宝,其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新时代需继承传统智慧(如毛泽东的群众观点),同时创新方法(如数字化治理、共同缔造),将群众路线融入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办法一起想、事情一起干”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