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与践行
第三期党课以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为脉络,深刻阐释了中国“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从革命年代的方志敏、夏明翰到新时代的杨善洲、廖俊波,一代代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信仰的力量。例如,杨善洲退休后仍践行“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展现了党员对初心的坚守。这种精神不仅是历史的总结,更是新时代党员的行动指南,要求我们以史为鉴,筑牢信仰之基,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二、初心使命:人民至上的价值引领
党课通过下姜村脱贫、上海自贸区建设等案例,生动展现了党“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从190美元跃升至超1万美元,经济总量突破百万亿元,这些成就的根源在于党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作为基层工作者,需牢记“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以“钉钉子精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将“人民至上”融入血脉。
三、青年担当:知行合一的时代责任
党课特别强调青年党员在新时代的使命。杨凤城教授提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号召青年以奋斗姿态投身民族复兴。例如,青年干部需立足岗位创新实干,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领域发挥先锋作用。个人实践中,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疫情防控等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青年党员需兼具“仰望星空”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行动,将理论学习转化为服务效能,如通过“稻田党员科技岗”助力农业增收,或运用“红色代办队”解决群众难题。
四、实践路径:从历史到未来的启示
党课以“三十年”为阶段分析党史,揭示了党成功的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制度优势的结合。例如,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党始终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实践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当前,面对百年变局,党员需增强斗争本领,在风险挑战中锤炼意志,如黑龙江萝北县党员通过“冰趟子战役”情景党课提升应急能力。党课呼吁以“四史”学习补足精神之钙,通过“行走的党课”“VR课堂”等创新形式深化教育实效。
五、个人反思与行动方向
作为新时代党员,我深刻认识到:
1. 信念为魂:需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灯塔,在理论学习中坚定政治立场,如通过“三会一课”强化党性修养;
2. 实干为本: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如参与社会实践、科研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3. 创新为翼:善用数字化工具提升工作效能,如线上党课与网格化管理结合,织密服务群众网络。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党课不仅是历史的回望,更是未来的宣言。作为党员,需以“赶考”心态赓续红色基因,以“无我”境界践行使命,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