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风廉政与法治建设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支柱。作为基层工作者,本人始终将纪律意识和法治思维贯穿于履职全过程,通过系统化学习与实践,不断强化政治定力与专业能力。本文结合具体工作案例与理论研究成果,从多维度总结个人在相关领域的探索与成效。
一、思想建设:筑牢政治根基
思想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首要环节。通过系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重要文献,本人深刻认识到理论武装对履职能力提升的支撑作用。每周参与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研讨,将"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转化为具体工作标准。2023年度累计完成政治理论学习42课时,撰写心得体会8篇,其中《新时代基层干部的政治担当》一文被市级党刊收录。
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重点研究基层"微腐败"防治机制。借鉴北京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发布的《基层权力监督指数报告》,创新建立岗位风险动态评估模型。通过梳理行政审批、物资采购等6个关键环节的32项风险点,形成《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手册》,相关做法在全区推广。
二、制度执行:规范权力运行
领域 | 制度建设 | 执行成效 |
---|---|---|
三重一大决策 | 制定实施细则12条 | 重大事项合规率提升至98% |
财务审批 | 建立分级授权体系 | 审批时效缩短40% |
在法治建设实践中,严格遵循"法无授权不可为"原则。牵头修订单位权责清单,依法取消3项冗余审批事项。建立法律顾问全程参与决策机制,全年审查合同协议87份,规避法律风险6起。值得关注的是,在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中引入清华大学法学院开发的"执法风险评估矩阵",使行政处罚案件复议率同比下降25%。
三、监督创新:构建防控体系
探索建立"三查三改"监督模式:查制度漏洞、查流程缺陷、查执行偏差,改机制、改流程、改作风。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廉政档案动态管理系统,将个人事项报告、信访举报等12类信息纳入智能分析。该体系运行以来,累计发出预警提示37次,及时纠正苗头性问题8个。
在群众监督方面,创新开发"阳光政务"微信小程序,实现政策查询、投诉建议、进度跟踪等功能的集成化。平台上线半年收集有效建议56条,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3件。中国政法大学法治研究院的评估显示,该举措使群众满意度提升18个百分点。
四、能力提升:强化法治素养
系统学习《宪法》《监察法》等基础法律,参加全国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取得执业证书。将法治培训纳入部门年度计划,组织模拟法庭、案例研讨等实训活动12场。在行政复议应诉工作中,建立"一案三析"工作机制:析法律依据、析程序规范、析社会影响,三年来承办的21件行政诉讼案件均获法院支持。
注重法治理论研究,主持完成《基层治理法治化路径研究》课题。研究发现,建立"法治指数"考核体系可使依法行政达标率提高27%。相关成果被纳入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工作规划,为法治建设提供了实证支撑。
党风廉政与法治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实践表明,思想铸魂、制度固本、科技赋能、群众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成效显著。建议未来重点在三个方面深化探索:
- 构建预防性监督的智能预警系统
- 完善基层法治人才培育机制
- 建立跨区域廉政法治协作平台
正如中央党校专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中指出:"廉洁高效的治理体系需要每个细胞都充满活力。"我们将继续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新时代国家治理贡献基层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