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月亮像一盏温柔的灯,照亮了人间团圆的期盼。每年的这一天,我们全家都会去外婆家过节,今年也不例外。
清晨,我和妈妈到糕点店挑选月饼。橱窗里的月饼琳琅满目:金黄的蛋黄酥、粉嫩的冰皮月饼、传统的老五仁……妈妈笑着说:“月饼是团圆的象征,要挑大家爱吃的!”我咽了咽口水,选了一盒印着玉兔图案的豆沙月饼。
外婆家早已热闹非凡。一进门,满桌的佳肴香气扑鼻——清蒸螃蟹、红烧排骨、桂花糖藕,还有外婆亲手包的鲜肉汤圆。大人们举杯畅谈,孩子们嬉笑打闹,连院子里的老槐树都仿佛在风中笑弯了腰。夜幕降临,爸爸搬来竹椅,我们围坐在院子里赏月。月亮像一块晶莹的白玉盘,银辉洒满小院。我忽然想起李白的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爸爸接话:“今天这‘玉盘’里还住着嫦娥和玉兔呢!”
舅舅提议玩“诗词接龙”,规则是诗句中必须带“月”。妈妈脱口而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绞尽脑汁,终于想到课本里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光下,外婆讲起嫦娥奔月的故事,我望着月亮,仿佛看到广寒宫的桂花树影摇曳,吴刚还在执着地挥斧。
夜深了,我咬一口豆沙月饼,甜糯的滋味从舌尖蔓延到心底。这个中秋,月圆人更圆。
第一次做月饼(五百字作文)
“面团要揉到光滑,包馅时不能露出来!”糕点师傅的叮嘱让我紧张又兴奋。今年中秋,我和同学们参加了“手工月饼DIY”活动,第一次体验了传统美食的制作。
系上围裙,戴上厨师帽,我们化身“小小面点师”。师傅示范时,面团在他手中像听话的云朵,轻轻一压就变成薄饼。轮到我了,冰皮粉总是黏在手套上,揉了半天才勉强成团。同桌小明笑话我:“你这面团像月球表面,坑坑洼洼!”
最难的环节是包馅。我舀了一勺莲蓉馅,刚把面皮捏拢,豆沙就从缝隙里钻出来。师傅走过来指导:“用虎口慢慢收口,像给包子打褶。”我屏住呼吸,终于包出一个圆滚滚的“白胖子”。压模时,我选了玉兔模具,用力一按——糟糕!兔耳朵断了一截。老师安慰道:“残缺也是美,这叫‘月有阴晴圆缺’!”
烤箱飘出阵阵香气时,我们迫不及待地围过去。我的月饼虽然形状歪歪扭扭,但咬下去的瞬间,酥皮簌簌掉落,莲蓉的香甜充斥口腔。妈妈尝了一口,惊喜地说:“比买的还好吃!”
活动结束时,我捧着亲手做的月饼礼盒,突然明白了中秋的意义:团圆的甜蜜,不仅在于品尝美味,更在于亲手创造温暖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