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教案,《列夫托尔斯泰》教案设计

admin22025-05-14 03:50:02

(综合多篇教案及教学资源,分两课时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积累生字词(如“黝黑”“犀利”“藏污纳垢”等),理解文中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 学习通过外貌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掌握“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 结合文本和背景资料,理解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与人生追求。
  • 2. 过程与方法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列夫托尔斯泰》教案设计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对比阅读、仿写训练,提升语言品析与写作能力。
  • 结合多媒体资源(如托尔斯泰画像、纪录片片段)深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托尔斯泰对底层人民的关怀与博爱精神,体会作者茨威格的崇敬之情。
  • 引导学生思考“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培养人文主义情怀。
  •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1. 分析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艺术手法(比喻、夸张)及作用。

    2. 理解“先抑后扬”手法对塑造人物精神世界的作用。

  • 难点
  • 1. 结合托尔斯泰的生平与思想变化,解读其矛盾性(如“幸福的痛苦”)。

    2. 赏析文中议论性语句的深层含义(如“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列夫托尔斯泰》教案设计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感知外貌描写,品味语言特色

    1. 导入新课

  • 情境激趣:展示托尔斯泰晚年离家出走的轶事,提问:“一位文学巨匠为何放弃贵族生活,选择与农民同住?”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其精神世界。
  • 背景补充: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与文学成就(如《战争与和平》《复活》),强调其“俄国革命的镜子”地位。
  • 2. 整体感知

  • 任务驱动:速读课文,梳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须发浓密、面部粗鄙、表情阴沉等)。
  • 互动问答
  • 作者如何通过比喻和夸张突出托尔斯泰的“丑陋”?
  • (例:“皱似树皮的脸膛”“纠缠不清的树根般的眉毛”)

  • 为何描写拜访者的“失望”?分析侧面烘托的作用。
  • 3. 语言品析

  • 小组合作:分段落赏析比喻、夸张句(如“他有一百只眼珠”“寒光四射的”),讨论其表达效果。
  • 仿写训练:用比喻和夸张描写班级某位同学的外貌,匿名分享并竞猜。
  • 第二课时:探究精神世界,感悟人文情怀

    1. 聚焦“眼睛”描写

  • 对比阅读
  • 前文写“粗鄙的外貌”与后文“犀利的目光”对比,体会“欲扬先抑”的深意。
  • 赏析眼睛的象征意义(如“能看透事物本质”“揭示广袤宇宙”)。
  • 关键句解读
  • “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如何体现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
  • 为何说托尔斯泰“幸福又痛苦”?结合其晚年思想转变分析。
  • 2. 拓展延伸

  • 主题讨论:内在美与外在美的辩证关系,联系现实中的榜样人物(如科学家、志愿者)。
  • 跨学科整合:播放纪录片片段《托尔斯泰的最后一站》,讨论其精神遗产的现实意义。
  • 3. 作业设计

  • 写作任务:模仿课文手法,写一篇《我的自画像》,要求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
  • 探究任务:阅读《复活》选段,分析托尔斯泰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风格。
  • 四、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外貌:平庸丑陋(抑)——须发浓密、面部粗鄙

    眼睛:犀利深邃(扬)——洞察本质、精神丰沛

    主题:形神反差,彰显伟大人格

    手法:比喻夸张、先抑后扬

    五、教学反思

  • 成功点:通过对比与仿写,学生能深入理解语言特色;结合背景资料,人物形象立体化。
  • 改进点:部分学生对托尔斯泰思想矛盾的解读较吃力,需补充更多历史语境材料。
  • 参考资料:网页1、14、33、72等提供的教案框架与教学策略。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