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今天,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桥梁。《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作为一套面向初中生的双语教材,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教学结合,通过精选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现代成就,帮助青少年在提升语言能力的树立文化自信。这套教材不仅被纳入多地校本课程,更成为“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全国性活动的核心素材,为新时代英语教育提供了创新范本。
一、教材设计与文化融合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丛书采用三级进阶体系,从基础级到熟练级,内容深度随认知水平递进。基础级聚焦故事完整性,如《愚公移山》《草船借箭》等经典叙事,语言难度控制在CEFR A2级别,适合初中生通过200-300词的短文掌握核心情节。提高级引入夹叙夹议模式,例如《屈原投江》篇章中,既描述诗人“披发行吟泽畔”的悲壮场景,又探讨“忠贞爱国”的精神内核,要求学生用复合句表达价值判断。
在内容选材上,教材构建了六大主题矩阵:
主题 | 经典案例 | 教学重点 |
---|---|---|
历史人物 | 王昭君和亲、岳飞抗金 | 人物心理描写 |
民俗传说 | 牛郎织女、端午节起源 | 文化意象翻译 |
现代成就 | 港珠澳大桥、量子通信 | 专业术语表达 |
这种结构设计符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建达教授指出的“认知能力分级”原则,使学生在不同阶段实现从复述到思辨的能力跃迁。
二、教学实践与活动案例
在课堂实施层面,教师普遍采用故事地图法(Story Mapping)提升学习效果。以《爱抱怨先生》教学为例:
- 情节可视化:用图形工具分解故事的开端(Mr. Ratchett抱怨邻居)、发展(山羊搬家)、高潮(反思与和解)
- 矛盾分析:引导学生用“Why did the Goat family move back?”等问题挖掘文化冲突本质
- 创意续写:要求学生以“邻里关系重建”为主题,模仿原文语言风格完成200词结局
全国性赛事“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则提供了更大的实践平台。2024年第四届活动设置三级赛制:
- 初赛:1.5分钟视频展示,可选朗诵《梅魂归故里》选段或原创故事演讲
- 复赛:即兴问答环节,如“如何向外国人解释‘和而不同’”
- 总决赛:戏剧独白与才艺融合,例如用英文皮影戏演绎《西游记》
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学生黑来阿芝通过参赛,从零基础英语学习者成长为能流利讲述《我的家乡》的文化小使者,印证了该模式对偏远地区教育的赋能作用。
三、跨文化传播的双向价值
从语言习得角度看,该教材实现了输入-输出闭环。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七夕传说》单元后,对“羽衣”(feathered robe)等文化专有项的正确翻译率提升42%,并能自主运用“symbolize eternal love”等高级表达。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强调,这种“文化对比教学法”能有效培养跨文化敏感度。
在社会价值层面,项目催生了独特的“文化反哺”现象。哈尔滨学生刘安晴将《静夜思》改编成英文童谣,通过社交媒体吸引20多个国家儿童参与传唱;留学生许蕊组建跨文化社团,用双语解说汉服礼仪,使“交领右衽”成为海外高校文化节的亮点。这些案例印证了广西财经学院赵文娟提出的“语言能力-文化认同-全球胜任力”培养路径。
四、课程思政的创新融合
教材创造性落实“课程思政”要求,通过三个维度实现价值观引导:
- 隐性渗透:在《孟母三迁》故事中融入“家庭教育重要性”讨论
- 显性表达:设置“中国精神”专题模块,解析长征精神的内涵
- 实践转化:鼓励学生创作《我眼中的抗疫英雄》等原创故事
成都金井镇毓英中心小学的实践表明,将本土红色故事纳入英语课程后,学生对“爱国”概念的英文阐述准确率提高37%,并能结合晋江围头战地文化进行多模态展示。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通过“文化内容载体化、语言学习情境化、价值引导隐性化”的三重创新,为初中英语教学开辟了新路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①基于AI技术的互动式故事学习系统开发;②乡村学校文化资源库建设;③中外学生协作叙事模式。正如教材序言所述:“当孩子们用英语讲述中国时,他们不仅在传递语言,更在搭建文明互鉴的彩虹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