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案设计;初中语文《春》教案

admin12025-05-16 10:45:03

教材分析

《春》是朱自清的经典散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回大地的生机与希望,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文章以“盼春—绘春—赞春”为主线,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了春天的“新、美、力”,是学习写景散文的典范。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正确朗读课文,掌握重音与停连,积累“朗润”“酝酿”“花枝招展”等词语。
  •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分层次描写的方法,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听读、品读、仿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与情感内涵。
  • 合作探究,分析文章结构及写景技巧。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1. 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拟人化表达。

    2. 理解“绘春”部分五幅图景(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的特点及层次安排。

  • 难点
  • 1. 体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传递情感。

    2. 结合生活经验,仿写“家乡的春”,迁移运用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配乐朗读、分段朗读,感受语言韵律与情感。

    2. 情境教学法:多媒体展示春景图片、视频,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

    3.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景物描写技巧,分析关键词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理清结构

    1. 导入新课(5分钟)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初中语文《春》教案

  • 播放春景视频,提问:“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联想诗句(如“春风花草香”),引出课题。
  • 2. 整体感知(20分钟)

  • 听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标注生字词(如“酝酿”“黄晕”),强调重音与停连。
  • 梳理结构:学生分组讨论,划分“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概括五幅图景。
  • 3. 作业:熟读课文,摘录3-5个精彩句子并批注。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初中语文《春》教案

    第二课时:精读品析,学习写法

    1. 研读“绘春”部分(30分钟)

  • 春草图
  • 提问:“钻”“嫩嫩的”“绿绿的”等词如何体现春草特点?引导学生体会拟人化表达的生命力。
  • 春花图
  • 小组合作:找出比喻、排比句(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分析“闹”字的妙处,感受动态美。
  • 春风图
  • 对比朗读,体会触觉、嗅觉、听觉的感官描写(如“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2. 课堂活动:选择一幅图景,用简笔画或文字描述,分享展示。

    第三课时:拓展迁移,升华情感

    1. 赏析“赞春”部分(15分钟)

  • 讨论结尾三个比喻句(“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的象征意义,理解春天的“新、美、力”。
  • 2. 拓展仿写(20分钟)

  • 以“家乡的秋”为题,仿照课文结构,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一段话。
  •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强调“抓住特征,层次分明”。
  • 3. 总结提升(5分钟)

  • 总结写景技巧:多角度观察、巧用修辞、寓情于景。
  •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珍惜青春,热爱自然与生活。
  • 板书设计

    盼春——急切、喜悦

    ↗春草图(嫩、绿、多)

    绘春→春花图(繁、艳、香)

    ↘春风图(暖、柔、声)

    ↗春雨图(细、密、润)

    ↘迎春图(活力、希望)

    赞春——新、美、力(比喻)

    突出文章结构及修辞手法。

    教学反思

  • 成功点:通过朗读与活动,学生能深入体会语言美;仿写练习有效迁移知识。
  • 改进点:可增加对比阅读(如《济南的冬天》),深化对写景散文的理解。
  • 此教案综合了多个教学设计精华,注重语言品味与情感体验,适合初中生认知水平,兼顾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