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春》是朱自清的经典散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回大地的生机与希望,语言优美,结构严谨。文章以“盼春—绘春—赞春”为主线,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了春天的“新、美、力”,是学习写景散文的典范。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 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写景语言,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的拟人化表达。
2. 理解“绘春”部分五幅图景(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的特点及层次安排。
1. 体会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传递情感。
2. 结合生活经验,仿写“家乡的春”,迁移运用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配乐朗读、分段朗读,感受语言韵律与情感。
2. 情境教学法:多媒体展示春景图片、视频,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
3.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景物描写技巧,分析关键词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理清结构
1. 导入新课(5分钟)
2. 整体感知(20分钟)
3. 作业:熟读课文,摘录3-5个精彩句子并批注。
第二课时:精读品析,学习写法
1. 研读“绘春”部分(30分钟)
2. 课堂活动:选择一幅图景,用简笔画或文字描述,分享展示。
第三课时:拓展迁移,升华情感
1. 赏析“赞春”部分(15分钟)
2. 拓展仿写(20分钟)
3. 总结提升(5分钟)
板书设计
盼春——急切、喜悦
↗春草图(嫩、绿、多)
绘春→春花图(繁、艳、香)
↘春风图(暖、柔、声)
↗春雨图(细、密、润)
↘迎春图(活力、希望)
赞春——新、美、力(比喻)
突出文章结构及修辞手法。
教学反思
此教案综合了多个教学设计精华,注重语言品味与情感体验,适合初中生认知水平,兼顾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