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情境激趣,引发思考
1. 提问导入:“生活中,谎言一定是错误的吗?有没有善意的谎言?”引导学生讨论。
2. 播放动画(参考网页1):利用Flash动画呈现故事片段,提问:“故事中的谎言为何能打动人?”
3. 揭示课题:结合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引导学生质疑:“谁说的?为何反复提到这句话?”
2. 整体感知:梳理情节,把握内容
1. 速读课文,完成填空任务(参考网页12):
2. 小组讨论:梳理人物关系及主要事件,绘制情节导图。
3. 精读探究:聚焦细节,品析人物
(1)辩论赛:谎言是否合理?
(2)关键句赏析:
1. 第一次(残疾青年叮嘱“我”卖马草):表面关心马,实则维护“我”的自尊。
2. 第二次(残疾青年让妹妹收马草):暗示“我”无需担忧,安心读书。
3. 第三次(“我”发现真相后的心理活动):体现“我”的愧疚与感激。
(3)人物形象分析:
4. 拓展延伸:读写结合,情感升华
1. 续写片段(参考网页1、47):
2. 角色扮演:分组表演“真相揭露”场景,体会人物情感冲突。
3. 主题讨论:“生活中,如何用善意传递温暖?”结合短文《妈妈喜欢吃鱼头》(网页1)拓展思考。
5. 总结与作业
1. 基础作业:将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分享感悟。
2. 实践作业:观察身边的善意行为,写一篇小短文(如《谎言背后的温暖》)。
3. 拓展阅读:推荐阅读《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体会文学中的善意与牺牲。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课件:包含动画片段、关键句分析、续写任务提示(参考网页39、47)。
2. 阅读材料:《妈妈喜欢吃鱼头》《善意的谎言事例集》。
3. 评价工具:辩论赛评分表、续写作品评价标准。
五、教学亮点
引用参考:本设计综合了多个优质教案及教学实录,结合辩论、读写活动等创新形式,既紧扣文本核心,又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符合“一等奖”教案的深度与创新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