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分析残疾青年三次说“别饿坏了那匹马”的用意,体会人物品质。
2. 通过细节描写(如“眼睛一亮”“拼命摇轮椅”)感受人物内心世界。
1. 理解“善意的谎言”中蕴含的关爱与尊重。
2. 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善意谎言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梳理情节
1. 导入新课(5分钟)
2. 初读感知(15分钟)
> 酷爱读书的“我”因父亲教育去卖马草,残疾青年谎称______,买下马草让“我”______。
答案:家中有马;继续看书(网页10)。
3. 梳理情节(10分钟)
第二课时:精读分析,探究主题
1. 精读关键语句(20分钟)
1. 第一次(青年叮嘱):表面关心马,实则为“我”提供看书机会(网页10)。
2. 第二次(青年吩咐妹妹):暗示妹妹配合谎言,维护“我”的自尊(网页14)。
3. 第三次(“我”说):体现“我”对青年的关心与感激(网页30)。
2. 人物形象分析(10分钟)
3. 主题升华(10分钟)
四、板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
——善意的谎言
人物关系及品质:
┌───────────┐ ┌───────────┐
│ 残疾青年 │ │ “我” │
│ • 善良、善解人意 │ <关爱> │ • 热爱读书 │
│ • 维护自尊 │ │ • 自强、感激 │
└───────────┘ └───────────┘
▲ ▲
└───── 谎言 ─────┘
(三次“别饿坏了那匹马”:铺垫→暗示→感激)
关键句:
• “眼睛一亮” → 急中生智
• “拼命摇轮椅” → 保护真相
• “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 → 真相与震撼
五、教学反思
1. 亮点:通过三次“别饿坏了那匹马”串联教学,层层递进揭示主题;结合生活实例深化“善意谎言”的讨论。
2. 改进:可增加分角色朗读(如青年与“我”的对话),增强情感体验;拓展阅读同类主题文章(如《唯一的听众》)。
参考资料:网页1、10、14、30、4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