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晚会作为春节文化叙事的延续,始终在传统民俗与当代审美之间寻找平衡点。央视元宵晚会以《哪吒闹元宵》开场,将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IP符号与非遗剪纸艺术结合,哪吒人偶与传统唢呐《正月十五闹雪灯》形成跨次元对话,既延续了“闹元宵”的节庆内核,又通过数字技术赋予皮影戏新的视觉语言。这种创新在河南卫视的《苏轼的元宵》中更为突出:汴梁城文人围炉煮茶的场景,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将《青玉案·元夕》词句具象化,让观众在虚实交织中感受宋韵美学。
地方卫视则通过地域文化符号的深度挖掘实现差异化表达。重庆分会场以川江号子为基底,融入现代电子音乐元素,展现山城的热辣江湖气;无锡分会场则用锡剧唱腔重新演绎《相思》,水袖与激光光束在江南园林中交织出科技感十足的东方意境。这种传统再造不仅体现在节目内容中,更贯穿于主持词设计——如王家岛镇的开场词“闻鸡起舞春来早”化用《诗经》意象,而光明山镇小学舞蹈串场时的“春意浓浸透童真希望”,则将农耕文明的丰收叙事转化为教育振兴的时代注脚。
二、主持词叙事与节目编排的互文
优秀的主持词如同文化导游,既要完成节目衔接的功能性任务,更要构建深层的意义网络。央视主会场通过“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的主线设计,使《麒麟》舞蹈与《宫商角徵羽》民乐演奏形成礼乐文明的互文,主持词中“五音奏响五千年共振”的解读,将单个节目升华为中华文明的集体记忆。湖北分会场主持人对“汉阳门花园”市井风情的诗意描述——“热干面的香气裹着长江水汽”,让周传雄的流行歌曲瞬间沾染地域烟火气。
地方卫视在主持词的地域特色表达上更具实验性。安徽卫视用“徽味无穷”串联节目,主持人在介绍黄梅戏时插入皖南方言俚语,使《桃花源记》歌舞与徽州古建筑形成空间叠合。湖南卫视则突破传统报幕模式,何炅以“喜乐新品发布官”身份,用脱口秀形式引出《唐探1900》电影联动节目,将晚会转化为沉浸式文化卖场。这种叙事创新在山东卫视达到极致:京剧名家王珮瑜与演员郑业成以“游园赏戏”角色穿越琅琊古城,主持词本身就是戏曲念白的现代表达。
三、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交融
AR技术的广泛应用重构了元宵晚会的视觉语法。央视主会场的“百城千屏”8K直播,让舞蹈《望月》中太极动作的每个气韵流转都纤毫毕现,而云合奏《宫商角徵羽》通过5G技术实现北京、拉萨等五地乐手的实时互动,主持词中“文明共振”的比喻因此获得技术支撑。江苏卫视的AI虚拟主持人“荔枝”,在介绍南通灯彩非遗时同步生成三维工艺演示,这种技术叙事使《俑乐新春》的文物活化更具说服力。
人文关怀则体现在节目内容的价值选择上。刘宇宁与残疾人艺术团合作的《努力的人》,主持词特别强调手语舞蹈“不是表演而是生命叙事”;毛不易《知冷暖》的串场词引出外卖骑手真实故事,使歌曲从情感共鸣升华为群体致敬。这种关怀在西藏分会场达到高潮:主持人对“切玛盒中青稞与牦牛肉”的讲解,将民俗展示转化为脱贫攻坚的时代见证,让《衣脉相承》服饰秀承载着民族共生的深层寓意。
四、圈层突破与传播形态的进化
元宵晚会正从全民联欢转向圈层对话。央视通过“连续剧式编排”满足不同受众:哪吒人偶吸引Z世代,《元夕春意闹》戏曲联唱留住银发群体,而国际金曲联唱《一起唱过的歌》采用多语种字幕,服务海外观众。东方卫视的《放夜东方·雅集》更彻底:唐伯虎与黄龄的中西对唱、陈彼得与迪玛希的跨代际合作,构建出文化共生的新型传播语态。
传播渠道的融合创新同样值得关注。河南卫视除电视直播外,在哔哩哔哩开设“弹幕猜灯谜”分会场,网友实时解谜影响节目进程;湖南卫视将《喜乐英雄》素人故事与芒果TV会员特权联动,实现大小屏消费场景贯通。这种跨媒介叙事在安徽卫视形成独特模式:主持人在抖音直播包汤圆过程,观众点赞数直接决定晚会中的“祈福树”灯光效果,使传统仪式转化为参与式文化实践。
2025年元宵晚会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共舞、技术与人文交织的多元景观。从央视的文化母题创新到地方卫视的差异化破局,从主持词的叙事升级到传播形态的生态重构,这些实践为传统节庆的当代转化提供了新范式。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两个方向:一是虚拟现实技术如何重塑节庆仪式空间,二是圈层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建构机制。当元宵晚会功能,成为中华文明现代性表达的试验场,其文化价值将获得更深远的历史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