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用法(如“摄衣”“披蒙茸”等)。
比较前、后《赤壁赋》的异同,理解苏轼思想的变化。
能力目标:
赏析“景、情、理交融”的写作技巧,如霜露木叶、道士化鹤等意象的象征性。
理解作者在贬谪中寻求精神解脱的矛盾心理。
情感目标:
感受苏轼“外儒内道”的哲学观,培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分析苏轼情感变化的脉络(乐—悲—怅惘)。
比较两赋的异同:前赋以江上泛舟为主,后赋以登岸探险为主;前赋含玄理,后赋重奇幻。
难点:
道士化鹤的寓意:象征超脱与现实的矛盾,或对人生虚无的隐喻。
浪漫主义手法的体现(如“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3.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
以苏轼《自题金山画像》诗句“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切入,结合其贬谪背景,引导学生体会创作心境。

诵读感知:
正音释词(如“巉岩”“冯夷”),疏通文意。
分组朗读,体会情感节奏:游前(舒缓)→游中(悲怆)→游后(空茫)。
文本赏析:
第一段:分析“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的萧瑟秋景,对比前赋的“清风徐来”,探讨季节变化对情感基调的影响。
第二段:聚焦“履巉岩,披蒙茸”的探险描写,结合“悄然而悲,肃然而恐”,探讨苏轼对自然与人生的敬畏。
第三段:讨论孤鹤与道士的象征意义,联系苏轼的佛道思想,解读其精神困境。
拓展讨论:
比较两赋的结尾:前赋以“东方既白”收束,归于豁达;后赋以“不见其处”留白,余韵悠长。
二、《赤壁赋》写作特色分析
1. 情景理交融的意境构建
以景生情: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等句,通过自然景物触发“遗世独立”的出世之思。
借物喻理:
以“水与月”的变与不变,阐释“物我无尽”的哲学观,将抽象哲理具象化。
2. 主客问答的虚实结构
形式创新:
沿用汉赋主客问答体,但“主”与“客”实为苏轼内心的矛盾两面(积极与消极)。
情感推进:
通过客的“人生短暂之悲”与主的“超然物外之悟”,展现思想斗争的升华。
3. 散文诗化的语言艺术
整散结合:
既有“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骈偶句式,又有散句穿插,形成流动的韵律美。
善用比喻与通感:
如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以听觉通感传达悲凉情绪。
4. 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织
用典自然:
引用曹操、周瑜典故,以历史兴亡反衬个体渺小,深化“寄蜉蝣于天地”的感慨。
虚实相生:
从赤壁之景到宇宙之思,突破时空限制,营造宏大的哲学视野。
5. 文化精神的传承与突破
儒道融合:
表面旷达(“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内藏儒家济世理想与道家超脱的矛盾。
突破传统赋体:
淡化铺陈,强化抒情与说理,开创“文赋”新范式。
三、教学与写作的关联启示

教案设计可借鉴《赤壁赋》的“景—情—理”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分析理解深层思想。
写作训练中可模仿苏轼的“主客问答”手法,练习通过对话推进逻辑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