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时尚议论文-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品味时尚

admin12025-05-22 14:45:03

一、立意与破题

题目“品味时尚”的核心在于“品味”与“时尚”的辩证关系。“品味”强调对时尚的深刻理解与价值判断,需超越表象,挖掘其文化内涵与人性本质;“时尚”则具有双重性——既可以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也可能是盲从与异化的产物。写作时可围绕以下角度展开:

1. 批判性思考:揭露盲目追逐时尚的群体心理,如从众、攀比、异化等(材料中“人们追逐时尚,不是因为它适合自己的气质,而只是因为大家都是如此”)。

2. 文化沉淀:时尚的流变与经典化过程,如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融合(刺绣店案例)。

品味时尚议论文-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品味时尚

3. 价值选择:个体如何在时尚浪潮中保持独立判断,追求“有品位的时尚”(如赫尔岑批判流行音乐、米勒坚持艺术本真)。

二、论点与论据

1. 时尚的本质:流变中的文化符号

  • 现象分析:时尚是时代的镜子,反映社会心理与文化潮流。例如,唐代以丰腴为美,现代以纤瘦为美,差异背后是审美价值观的变迁。
  • 案例支撑:苏州刺绣店在商业街的存续,从被排斥到成为“时尚地标”,说明传统技艺经过时间沉淀后重新焕发魅力。专家与恩师的重逢,象征真正的时尚需有文化根基。
  • 2. 时尚的异化:从众与资本的操控

  • 群体心理:攀比与符号消费成为时尚的驱动力。如旗舰店顾客以购买国际品牌为荣,而忽略本土工艺的价值。
  • 资本操控:商家通过制造需求操纵时尚,如科特勒频繁换表反映消费主义的陷阱。另类文化(如“哈狗帮”)的流行暴露青少年价值观的迷失。
  • 3. 如何“品味”时尚:独立思考与文化自信

  • 批判精神:赫尔岑以“流行性感冒”讽刺盲目追随流行,强调理性判断的重要性。
  • 返璞归真:米勒拒绝巴黎浮华,扎根农村创作,以艺术本真对抗时尚潮流;罗京在严肃新闻工作之外演唱《千里之外》,展现人性多面性。
  • 文化自信:刺绣店的复兴证明民族传统可以成为永恒的时尚,需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根脉。
  • 三、结构设计

    品味时尚议论文-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品味时尚

    1. 引言:以“盛唐胖美与现代瘦美”对比切入,引出时尚的流变性与矛盾性。

    2. 主体

  • 分论点1:时尚是流动的文化符号,需以历史眼光审视(刺绣店案例)。
  • 分论点2:时尚异化为群体盲从与资本游戏(旗舰店、科特勒换表)。
  • 分论点3:真正的品味需回归本真与文化自信(米勒、罗京)。
  • 3. 结论:呼应材料中的“品味”内涵,呼吁在快速迭代中坚守独立精神,让时尚成为“经典的序章”。

    四、金句与升华

  • 批判视角:“人们追逐时尚,却常沦为时尚的奴隶;真正的品味,是在潮流中听见自己的心跳。”
  • 文化自信:“刺绣店墙上的铜牌被擦亮的那一刻,时尚不再是转瞬即逝的浪花,而是沉淀千年的文明回声。”
  • 价值升华:“时尚如风,唯有扎根文化土壤的树,才能在风中舞出永恒的姿态。”
  • 五、注意事项

  • 引用规范:需结合材料中的权威解读(如《现代汉语词典》对“品味”的定义)增强说服力。
  • 辩证思维:避免片面否定或肯定时尚,强调“品味”的动态平衡。
  • 语言风格:议论文需逻辑严谨,可适度融入文学化表达(如“霓虹灯下的刺绣店,是商业街最后的诗意”)。
  • 通过以上框架,考生可将抽象命题具象化,既展现思辨深度,又兼顾文化情怀,契合高考作文“思想性”与“文学性”并重的评分标准。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