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司马光》作为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首篇文言文,不仅承载着语言启蒙的功能,更是学生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该教学设计荣获一等奖,其亮点在于通过结构化教学策略,将文言文的学习与现代教育理念深度融合,既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又强调思维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价值。以下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核心素养培养三个维度展开分析,探讨其设计逻辑与实施路径。
教学目标:分层推进,多维融合
该教学设计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目标,设置“会认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的识字任务,并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猜字谜”等游戏化手段强化记忆。例如“司”字的形近字对比教学,既提升识字效率,又渗透汉字文化内涵。在朗读训练中,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特别关注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停顿,如“群儿/戏于庭”的断句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文言语感。
第二层目标聚焦“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观察插图人物表情”“对比司马光与其他儿童行为差异”等活动,引导学生从表象认知向逻辑分析进阶。以“众皆弃去”与“光持石击瓮”的对比为例,教师设置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会危机处理的思维过程。第三层目标指向“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复姓知识拓展(如皇甫、欧阳等)、古代器物认知(瓮与缸的区别)等细节,构建历史语境,强化文化认同。
教学策略:情境驱动,方法创新
教学设计采用“四步锦囊法”突破文言文学习难点。第一步“读准字音”利用多媒体音频矫正发音,针对“没”“迸”等易错字设计闯关游戏;第二步“读好节奏”引入图谱标注法,将抽象韵律转化为视觉符号。例如用“/”划分“足跌/没水中”,配合手势打拍子,使文言节奏具象化。第三步“理解文意”首创“古今对译三通道”:一是结合注释自主解读,二是通过插图补白想象(如补充落水儿童的呼救动作),三是现代文改编对比,凸显文言简约特征。
情境化任务设计贯穿全程,如“故事传讲人PK赛”整合朗读、背诵、创编等环节。在广东省青教赛课例中,教师设置“寻找最佳传讲人”主题,学生需运用“读、解、演、评”四重技能完成挑战。这种项目式学习模式,使知识习得转化为能力输出。跨学科整合策略值得关注,如科学课探究“瓮的材质与承重”、美术课绘制“古代庭院布局图”,形成全课程育人合力。
核心素养:思维进阶与文化浸润
在思维品质培养方面,教学设计设置开放性议题:“除砸缸外是否有更优解?”鼓励批判性思考。学生提出的“用木棍拉人”“集体推倒水缸”等方案,虽存在历史语境合理性争议,但有效锻炼了辩证思维。通过“如果你是落水者父母”等角色代入问题,推动共情能力与判断同步发展。
文化浸润则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通过司马光生平拓展(如警枕夜读故事),关联勤学主题;其二,借助“瓮”“庭”等器物考证,再现宋代生活图景;其三,挖掘“冷静机智”的品格价值,与单元主题“美好品质”形成呼应。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教案引入《资治通鉴》编纂故事,将单篇教学延伸至中华文化史脉络。
本文所述教学设计,通过目标分层、策略创新、素养融合三维架构,为文言文启蒙教学提供了范式参考。未来可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包括:基于学情的分层任务设计,满足差异化学习需求;开发文言文数字化学习工具,如AR复原古代庭院场景;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主题统整,如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开展“传统美德”专题研讨。这些探索将助力文言文教学从知识传授走向文化育人,真正实现“以文化人”的教育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