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管理与养护是确保城市绿化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持续发挥的关键,需结合科学规划、技术操作及规范管理。以下从管理框架、养护要点及规范标准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
一、管理框架与规范要求
1. 人员配备与责任划分
根据绿地等级确定养护人员密度:一级公园绿地每名养护人员管养面积≤8000㎡,二级道路绿地≤15000㎡。
人员需持证上岗,统一工装,项目负责人年龄需在30-55岁之间,确保专业性。
2. 养护标准与质量控制
绿地整体需无杂物、无积水,乔木枝叶受害率≤10%,灌木≤8%。
病虫害防治以生物药剂为主,禁用化学药剂,建立预测预报机制。
3. 规范文件与地方标准
多地出台专项规范,如徐州《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规范》(DB 3203/T 1010—2021)和河北《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规范》(DB13/T 1168-2009)。
二、核心养护技术要点
(一)灌溉与排水管理
1. 浇水原则
季节差异:夏季避开高温时段(10:00前或18:00后),冬季冻水需浇透以保护根系。
深度要求:乔木土层浸润≥40cm,灌木≥15cm,草坪≥10cm。
新栽苗木:需连续浇透3次定根水,确保成活。
2. 排水措施
暴雨后12小时内需排尽积水,绿地和树池积水不超过24小时。
(二)施肥与土壤管理
1. 施肥策略
肥料类型:春季以尿素为主,秋季用复合肥,观花植物需在花芽分化期增施。
方法:环状沟施肥法适用于乔木,根外施肥结合叶面喷施。
2. 土壤改良

定期松土深度5-10cm,防止板结,清除恶性藤蔓及杂草。
(三)修剪与整形
1. 修剪原则
乔木:保留中央领导枝,去除病虫枝、交叉枝,行道树分枝点需一致。
灌木与绿篱:造型植物每年修剪5-9次,保持轮廓清晰,缺损面积≤10cm²。
2. 特殊处理
古树名木需定期检查树洞,安装避雷设施,树冠周边3m内禁建。
(四)病虫害防治
1. 综合防治
采用人工捕捉、生物药剂喷洒,重点关注蚜虫、天牛、白粉病等。
及时清理病枝落叶,减少越冬虫源。
三、专项养护措施
1. 草坪与地被管理
修剪高度控制:夏季每月1次,春秋季每10-15天1次,保持覆盖率≥95%。
秃斑补植:缺损面积≤200cm²,使用同规格苗木补栽。
2. 防寒与冬季防护
不耐寒植物(如蒲葵)需草绳缠干+农膜包裹,雪后及时清除树冠积雪。
3. 应急处理
树木倒伏或折枝需及时扶正支撑,清理断枝并消毒伤口。
四、创新与可持续管理
数字化管理:每标段配备数字化城管事件处理人员,提升响应效率。
生态循环:植物垃圾定点收集堆肥,减少资源浪费。
园林绿化养护需遵循“三分栽、七分养”的原则,综合运用灌溉、施肥、修剪、防病虫害等技术手段,结合地方规范与人员管理,实现景观效果与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不同植物类型(如行道树、草坪、古树)需针对性管理,确保精细化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