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教育体系中,写作不仅是语言能力的体现,更是青少年观察世界、表达自我的重要途径。《全国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作为一项全国性征文活动,自2016年延续至今,始终以“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文学新秀”为核心目标,通过搭建创作平台、激励优秀作品出版,为小学生提供了展现才华的舞台。这一活动不仅见证了几代学生的成长轨迹,更通过文字的力量传递了时代精神与教育价值。
文化传承与教育使命
《全国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的创办初衷,在于将语文教育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组委会在征稿通知中强调,要“用文字记录所思所感,传递社会正能量”,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引导。例如,2024年的征稿通知明确提出“通过文化繁荣增强国家软实力”,将个体写作与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相联结,体现了“以文育人”的教育理念。这种定位使得作文选超越了单纯的技能竞赛,成为青少年参与文化建设的实践载体。
从历届活动主题来看,其始终关注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真实体验。如2016年征稿要求“内容生动健康、情感真挚”,2024年进一步细化“题材不限但需展现精神文明风貌”。这种导向呼应了基础教育改革中“立德树人”的要求,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出发,用文字构建对真善美的认知。正如作家赵丽宏在《文学从这里起航》发布会上所言:“童心不会变,对真善美的追求需要坚守”,作文选的价值正在于守护这种纯粹的创作初心。
多维度的创作引导
该活动通过系统性设计,构建了阶梯式的写作培养体系。首先在创作指导层面,强调观察与体验的结合。组委会要求作品需“写明学校、班级、指导教师”等信息,这促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写作方法的传授。例如特级教师雷天兰提出的“细观察、深体验、熟阅读”三原则,与作文选强调的“真情实感”形成呼应。某少年宫39名学员因“语言流畅、构思深邃”入选的案例,印证了系统化指导对写作质量提升的作用。
活动建立了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设置学生一至三等奖的专设“辅导教师奖”“组织奖”,这调动了教育主体的参与积极性。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小学生优秀作文》期刊的实践表明,当教师成为“阅读与写作基地校”的共建者时,学生的创作热情可提升30%以上。组委会允许“必要修改”但尊重作者意愿的条款,既保证了作品质量,又维护了儿童话语权的独特性。
教育生态的互动网络
作文选的成功运作,得益于多方教育力量的协同。学校作为主要组织单位,通过集体投稿将课堂教学与赛事结合。如兰溪市青少年宫组织写作班投稿时,特别注重“学员作品筛选与修改指导”,这种校内外联动的模式,使写作训练突破课堂边界。而组委会聘请优秀组织者担任编委会成员的规定,更将基层教育者纳入专业评价体系,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数字技术的融入进一步扩展了教育网络的辐射范围。2024年征稿采用电子邮箱投稿为主,较2016年新增微信公众号咨询渠道,这适应了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辽宁少儿社的实践显示,通过RAYS数字平台构建多场景应用后,期刊阅读量增长45%。这种数字化转型不仅提高了活动参与便捷性,更为作品传播开辟了新路径,使优质范文能够突破地域限制,惠及更多学习者。
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探索
面对教育生态的变化,作文选正在探索更具包容性的发展路径。其近年逐步放宽题材限制,从早期“以记叙文为主”到如今“文体不限”,这回应了新课标对创造性思维的重视。特级教师武凤霞提出的“依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文体”,在作文选的评选中得到实践——某届获奖作品中既有传统叙事文,也有科幻故事和议论文。这种多样性培养,有助于学生建立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未来,作文选可进一步强化“写作即成长”的核心理念。建议增设“修改过程展示”环节,将优秀作品的草稿、批注、终稿对比出版,如同《特级教师教你写作文》中“范文+点评”的模式,这将更直观展现写作思维的发展轨迹。借鉴上海静安区“政银企校”联动经验,可尝试与企业合作开发写作类APP,利用AI技术提供实时语法纠错、素材推荐等功能,使传统征文活动与智能教育深度融合。
《全国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作为连接课堂教育与文学创作的桥梁,在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它既是通过文字传承文化基因的载体,也是培育核心素养的创新实践。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化,如何在保持创作本真的同时融入新技术、新方法,将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不仅需要组委会的持续探索,更需要全社会对儿童写作价值的重新认知——因为每一篇稚嫩的文字里,都蕴藏着改变未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