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唐代文秀的《端午》与明代贝琼的《已酉端午》是最具代表性的四句诗作。前者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开篇,用简洁的语言点明节日与屈原的关联;后者“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追思氛围。这类诗作语言平实但意象丰富,如“楚江空渺渺”“海榴花发”等,既符合小学生的理解水平,又能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感知。
宋代陆游的《乙卯重五诗》与清代李静山的《节令门·端阳》同样适合低年级学生诵读。陆游的“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将粽子形制与民俗活动结合,李静山“樱桃桑椹与菖蒲”则通过色彩鲜明的物象排列展现节日特色。这些诗句不仅呈现端午的饮食习俗,更隐含驱邪避疫的文化内涵,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实物观察,理解诗句中“艾草”“雄黄酒”等元素的象征意义。
二、节日习俗的生动描绘
龙舟竞渡作为端午核心习俗,在古诗中常被赋予激昂的意象。唐代张建封的《竞渡歌》以“鼓声劈浪鸣千雷”展现竞渡场面的恢宏,卢肇的“冲波突出人齐譀”则通过动作描写传递集体协作精神。教学中可配合龙舟模型制作或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感受“棹影斡波飞万剑”的动态画面。
粽子与香囊的制作工艺在古诗中亦有细腻刻画。苏轼《浣溪沙》中“彩线轻缠红玉臂”描绘佩戴五彩丝线的习俗,许文通“骑父稚子香囊佩”则再现亲子互动的温馨场景。这类诗句可作为劳动教育素材,组织学生体验包粽子、编彩绳等实践,将“玉粽袭香千舸竞”的文字转化为具象认知。
三、历史传承的启蒙意义
屈原传说的诗歌表达为德育提供天然载体。文秀的“堪笑楚江空渺渺”以反讽手法突显对忠贞品格的敬仰,张耒的“忠魂一去讵能还”则引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教师可结合动画短片《屈原的故事》,帮助低年级学生理解“直臣冤”背后的历史脉络,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伍子胥、曹娥等多元人物传说拓展了文化认知维度。贝琼的“汨罗无处吊英灵”暗含对多重历史记忆的包容,汤显祖“舟楫何劳吊屈来”则提示节日内涵的流变性。通过比较不同版本传说,学生能认识到端午节不仅是单一人物纪念,更是民族精神谱系的凝结。
四、语言艺术的启蒙价值
古诗中的对仗与韵律为语言训练提供范本。杜甫《端午日赐衣》中“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运用双声叠韵,殷尧藩“榴锦年年照眼明”采用色彩映衬,这类诗句可设计成语感游戏,如寻找对仗词、补全诗句等,提升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敏感性。
意象系统的建构助力文化认知。从苏轼“流香涨腻满晴川”的嗅觉描写,到边贡“云旗猎猎翻青汉”的视觉冲击,古诗构建出多维度的端午意象群。教师可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菖蒲—驱邪”“龙舟—奋进”等符号体系,帮助学生建立传统文化解码能力。
五、教学实践的融合应用
跨学科教学设计能深化古诗理解。音乐课上将《竞渡歌》谱曲传唱,美术课用“五色新丝缠角粽”开展色彩创作,综合实践课则通过“拟向龙楼窥殿脚”展开建筑模型制作。这种立体化学习模式,可使“粽包分两髻”等抽象诗句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经验。
数字技术为古诗学习注入新活力。利用AR技术扫描课本中的“艾叶黄酒可驱邪”,即刻呈现三维民俗场景;通过诗词接龙小程序开展“飞花令”比赛,让“碧艾香蒲处处忙”的诵读充满趣味性。此类创新手段能有效提升低年级学生的参与度。
文章通过解析经典诗作、习俗呈现、历史传承、语言艺术及教学实践五个维度,系统梳理了端午节古诗在小学教育中的多重价值。这些诗句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培养语文素养与民族认同的重要资源。建议未来开发地域性端午诗词校本课程,如结合江南“弄潮儿”意象创作方言童谣,或运用AI技术生成个性化诗词图谱,使传统文化教育更贴近儿童认知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