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份整合多篇获奖教学设计的《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结合生活情境与数学探究,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版本: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技能:结合购物、身高等生活情境,初步认识小数,会读、写简单的小数,理解以元、米为单位的小数实际含义。
2.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对比、操作等活动,理解小数与分数(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 问题解决:能用小数表示商品价格、长度等,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 情感态度: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数学探究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读写小数,理解以元、米为单位的小数含义。
难点:理解小数与分数的内在联系(如0.1元=1角=1/10元)。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感知小数
1. 生活情境激趣:
展示超市商品价格标签(如5.98元、0.85元),提问:“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切入,激活生活经验,感知小数存在。
2. 分类对比,明确概念:
学生将课前收集的价格标签分类(整数与小数),讨论“小数的组成”: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关键提问:“小数点和分数中的分数线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对比分数,初步理解小数结构。
二、探究新知,理解意义
活动1: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1. 读写法指导:
示范读法(如3.25读作“三点二五”),强调整数部分按整数读,小数部分逐位读数字。
学生练习书写小数,关注小数点位置(右下角)与占格规范。
2. 实际含义理解:
任务单填写:将价格标签转化为几元几角几分(如5.98元=5元9角8分),讨论“小数点左边和右边分别表示什么?”
核心发现:以元为单位时,小数点左边是整元数,右边第一位是角,第二位是分。
活动2: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1. 操作体验:
用米尺测量身高(如1米30厘米),提问:“如何用米作单位表示?”引出1.30米,对比1.3米,理解不同形式的合理性。
数形结合:将1米平均分成10份,1分米=0.1米=1/10米;分成100份,1厘米=0.01米=1/100米,渗透分数与小数的联系。
2. 迁移应用:
填空练习:3分米=(0.3)米,18厘米=(0.18)米,强化十进制换算思维。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升
1. 基础闯关:
读写小数:0.56、99.5、120.78等。
价格转换:将“3元5角2分”写成小数形式(3.52元)。
2. 综合应用:
购物问题:计算“火腿肠5.98元+面包2.60元”的总价,巩固小数加法。
长度排序:比较0.5米、1.2米、0.85米,深化小数大小比较。
3. 拓展挑战:
用0、1、2和小数点组数,写出所有可能的小数(如0.12、1.02等),培养有序思维。
四、总结延伸,升华认知
1. 课堂小结:
学生“今天认识了小数,它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组成,能表示价格、长度等。”
教师升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形式,与整数共享十进制计数法本质。”
2. 生活延伸:
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如体温、体重、视力数据),记录并分享其含义。
德育渗透:通过了解珍稀动物身长数据(如蜂鸟体长5.8厘米),激发科学探索精神。
板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

整数部分 . 小数部分
↓ ↓
元 角分
米 分米厘米
例:3.25元 → 3元2角5分
1.30米 → 1米30厘米
教学特色
1. 双情境驱动:以“购物”和“测量”贯穿全课,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无缝对接。
2. 结构化探究:从直观操作(分米尺)到抽象概括(分数与小数关系),符合认知规律。
3. 差异化练习:设置基础、应用、挑战三级任务,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参考资料:整合自网页1、2、45、56等获奖教学设计,结合新课标理念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