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案—《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admin42025-04-03 01:40:02

(基于多篇优质教案整合优化,适合初中语文教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掌握文言实词(如“清冽”“坻”“屿”等)、虚词(如“以”“其”)的含义,积累文言词汇。
  • 学习作者移步换景、定点特写、侧面烘托等写景手法,体会语言精妙。
  •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品析关键词句,感知小石潭的景物特点与意境。
  • 结合背景资料,理解作者情感变化,探究“乐”与“忧”的关系。
  •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领略山水之美,培养审美情趣;感悟柳宗元在贬谪中寄情山水、排遣孤寂的心境。
  •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1. 文言词汇积累与文意疏通。

    2. 写景手法的赏析(如“移步换景”“以鱼写水”等)。

  • 难点
  • 1. 理解作者由“乐”转“凄”的情感变化,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

    2. 探究小石潭的“幽邃”与柳宗元“孤寂”心境的关联。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探文本,疏通文意

    1. 导入新课

  • 展示《江雪》诗句与山水画,提问:“孤舟蓑笠翁”的诗人为何写下《小石潭记》?引发学生对作者经历的兴趣。
  • 简介柳宗元及“永州八记”背景,强调贬谪对其创作的影响。
  • 2. 初读感知

  • 朗读指导:学生齐读,教师纠正字音(如“篁竹”“悄怆”),提示语调变化(前段轻快,后段低沉)。
  • 疏通文意:分组翻译,重点解析:
  • 词类活用(如“西行”“斗折蛇行”)。
  • 古今异义(如“去”“小生”)。
  • 3. 整体梳理

  • 理清游踪: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上氛围→同游者。
  • 概括段落大意,绘制思维导图。
  • 【第二课时】精读赏析,品景悟情

    1. 赏析景物描写

  • 活动1:画中寻景
  • 学生根据文本绘制小石潭图景,标注关键景物(石、水、鱼、竹树等),分析特点(如“水尤清冽”“青树翠蔓”)。

  • 活动2:技法探究
  • 移步换景:从“闻水声”到“下见小潭”,分析空间变换的叙事效果。
  • 定点特写:聚焦“潭中鱼”,体会“皆若空游无所依”的侧面烘托手法,感受水清鱼乐的画面。
  • 比喻与动静结合:如“斗折蛇行”“犬牙差互”,赏析语言的形象性。
  • 2. 情感体悟

  • 问题链引导
  • 1. 作者为何初到小石潭时“心乐之”?结合景物描写分析(如“如鸣佩环”的听觉美)。

    小石潭记教案—《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2. 为何结尾“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联系“四面竹树环合”的环境与贬谪背景,理解孤寂心境。

  • 对比阅读:结合《江雪》中的“孤寂”意象,探讨柳宗元山水诗文的共性。
  • 3. 难点突破

  • 小组讨论:“乐”是真情还是假象?为何短暂?
  • (提示:乐景反衬哀情,短暂欢愉后更显现实悲凉)。

    四、作业设计

    1. 基础巩固:背诵全文,整理文言词汇卡片。

    2. 能力提升:仿写游记片段,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校园一角。

    3. 拓展探究:结合柳宗元其他作品(如《钴鉧潭西小丘记》),撰写短文《柳宗元的山水与人生》。

    五、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 柳宗元

    景:石奇、水清、鱼乐、溪曲、竹幽

    ↓ 手法:移步换景 / 定点特写 / 侧面烘托

    情:乐(暂寄山水) → 凄(孤寂悲凉)

    ↓ 根源:贬谪之痛,无人问津的孤独

    六、教学反思

  • 通过“画景”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但需注意文言基础薄弱学生的参与度。
  • 情感分析可引入更多背景材料(如“永贞革新”失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