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访谈录,记录了小学生张苗(笔名苗苗)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对话。以下是课文主要内容:
时间:1999年8月21日
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
对话节选:
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爱看闲书,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我也喜欢看闲书,但有一次上课被老师发现,爸爸打了我,我再也不敢看了。
季羡林:我小时候也闲书,比如《彭公案》《济公传》。我是主张看闲书的,因为多读书才能写好文章。鲁迅说过,文章要写好,最可靠的是多看书。
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怎么办?
季羡林:21世纪的青年要“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数学必须学好,外语也要早学,发音要准。
苗苗:有人说过了12岁学外语发音不准,对吗?
季羡林:不一定是12岁,但早学更好。古文也很重要,小孩起码要背200首诗、50篇古文。
(完整原文可参考教材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认识生字词(如“水浒传”“滚瓜烂熟”),理解“三贯通”“偏科”等术语。
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访谈主要内容,体会人物情感。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理解季羡林关于阅读、学习的观点。
学习访谈录的文体特点(一问一答、口语化表达)。
3. 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认识多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克服偏科,树立全面发展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季羡林关于读书和学习的观点,如“三贯通”“古诗文积累”。
难点:体会访谈录的文体特点,学会在交流中提取关键信息。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提问激趣:你知道哪些著名作家?如果采访他们,你会问什么问题?
背景介绍:展示季羡林资料(国学大师、语言学家),解释题目寓意——“小苗”指学生,“大树”象征学识渊博的学者。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学生自由朗读,标出生字词,思考:苗苗和季老讨论了哪些话题?
归纳内容:阅读方法、偏科问题、外语学习、古诗文积累。
3. 品读对话,深入理解
关键问题:
季羡林为什么主张看“闲书”?结合文中例子(如《水浒传》)讨论课外阅读的意义。
如何理解“三贯通”?联系实际,谈谈偏科的危害。
拓展思考:古诗文积累的要求(200首诗、50篇古文)是否合理?学生发表观点。
4. 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特点
角色分配:学生扮演苗苗(谦虚好问)和季老(亲切幽默),注意语气、表情。
评价要点:是否体现季老的平易近人和苗苗的求知欲。
5. 拓展活动
采访实践:模拟采访同学或老师,设计关于读书的问题,记录对话(学习访谈录写作)。
辩论赛:正方“看闲书促进学习” vs 反方“看闲书影响学习”。
板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主题:读书与学习
季羡林观点:
1. 多读闲书→提升写作
2. 三贯通→中西、古今、文理
3. 古诗文积累→文化底蕴
苗苗收获:阅读兴趣、全面发展意识
作业设计
1. 整理访谈录的写作要点(一问一答、口语化)。
2. 列出自己的阅读书单,并写推荐理由。
三、教学资源与建议
资源:季羡林《我的童年》节选、鲁迅关于读书的名言。
建议:结合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班级读书调查或“好书推荐会”。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不仅能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在实践中提升阅读与表达能力,感悟经典文化的魅力。